
英国泰特博物馆大规模裁员引发工会强烈反对

1.【中国国家画院创研新楼启用特展在京举办】8月15日,由中国国家画院主办,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所、《中国美术报》社承办的“繁华似锦——中国国家画院创研楼启用特展”在中国国家创研新楼——明德楼拉开帷幕。本次特展展出了中国国家画院院内和外聘艺术家与研究员美术作品300幅(部),包含国画、书法、油画、版画、雕塑、理论著作等。特展的举办不仅标志着历时数年的“中国国家画院扩建工程”项目的顺利竣工,中国国家画院创研新楼明德楼正式投入使用,也预示着作为国家级美术创研高地的中国国家画院迈向了新的发展阶段。
“繁华似锦——中国国家画院创研楼启用特展”海报(图片来源:中国国家画院)
2.【英国泰特博物馆大规模裁员引发工会强烈反对】近日,英国泰特博物馆曝出了大规模的裁员计划,将裁减超过300个工作岗位。这一数字已经远远超过先前的估计,引发了当地工会的强烈反对。针对泰特博物馆的这一举动,博物馆工会已经计划了大规模抗议和罢工活动。疫情对英国文化艺术界的影响已进入了白热化阶段,由于文化创意产业在英国GDP中的占比较高,因此被激化的社会矛盾也有愈演愈烈的趋势。除了泰特博物馆,其他英国知名的艺术机构如海沃德画廊、英国国家剧院和伦敦塔,同样由于疫情而开始大规模裁员,形势不容乐观。
英国泰特博物馆(图片来源:FlyView)
3.【“宅兹中国——宝鸡出土青铜器与金文精华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8月14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陕西省文物局、宝鸡市人民
政府共同主办的“宅兹中国——宝鸡出土青铜器与金文精华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展。本次展览遴选了宝鸡地区出土的青铜器精品143件,其时代涵盖商周秦汉等中国青铜时代的主要时期。多数展品不仅器形庄重、典雅,而且文字清晰,篇幅较长,内容极其重要。展览尝试从历史、艺术、社会、信仰、文明等不同角度解读商周秦汉时期的青铜礼器,用青铜时代最核心的文化遗产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宅兹中国——宝鸡出土青铜器与金文精华展”海报(图片来源:国家博物馆)

1.【米歇尔·林戈:美国大学一年级学生的艺术活动出席率研究】米歇尔·林戈(Mitchell D. Lingo):美国爱荷华大学教育政策和领导研究博士。在一个平等主义的时代,校园艺术项目大部分免费且低成本,大学可能是培养长期艺术消费者的最后一个场域。本研究对来自瓦巴什学院的7857名学生为样本进行调查,研究社会人口特征、人力资本、习惯和社会资本因素如何影响学生的艺术项目参与。研究结果显示,女学生在大学第一年参加艺术活动的可能性明显更高,这与其家庭教育及参加其他艺术活动的频率有很大关系;艺术参与与学院类型有密切关系;学生的学习习惯、动机与其参加艺术活动的可能性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高中时期参与志愿活动的时间,以及课外活动的参与在他们的艺术活动出席率中发挥重要影响。本文还探讨了艺术活动出勤率的未来研究展望和提高大学课堂出勤率的方法。
原文载于《艺术教育政策研究》(Arts Education Policy Review),2020年第4期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艺术课堂(图片来源:美国普林斯顿大学)
2.【刘翔宇:真实的灰色——一种当代中国油画的视觉语言】刘翔宇:湖北美术学院视觉艺术基础部教授,硕士生导师。80年代以来,灰色调开始作为中国油画艺术的色彩语言被大量独立运用。艺术作品直接反映了艺术家的内心世界与生活经验,艺术家的创作受到他们所经历的时代、环境、社会、政治、文化、地缘等因素的综合作用。灰色以其独特的视觉经验感受成为中国当代油画艺术中的一种视觉语言。文章讨论了当代油画艺术创作中的灰色调,结合相关艺术作品对其历史渊源与实践应用展开分析、论述,以建构一种全新的视觉真实观。
原文载于《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19年第2期

《绝对原则》/舒群/布面油画/200×4000px/1984年(图片来源:ARTLINKART中国当代艺术数据库)
3.【杨拓:新技术视角下博物馆发展实践与趋势】杨拓: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办公室副主任,副研究员。博物馆历来与新技术之间存在着不解之缘,新技术对博物馆的功能进行了深化及拓展,博物馆对新技术也始终保持着开放、接纳的态度。智慧博物馆是在原有数字博物馆的基础上,通过加入互联网和云计算及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发展而来的。智慧博物馆的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进步,实践也证明技术之间可以相互融合发展。在实际应用中,作为技术系统的生态圈,应当将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数字信息采集等技术综合应用且形成技术的迭代更新。
原文载于《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9年11期
南京博物院数字馆观众体验互动装置(图片来源:南京博物院)
【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教育理论人才培养”讲座——靳尚谊教授】靳尚谊: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央美术学院原院长。讲座上,中国美术界泰斗靳尚谊先生为学员们带来《油画与美术教育》一课。靳尚谊先生以中西美术比较的方法梳理了中西方油画的源起和发展脉络,讲述了中国画与油画两个画种的关系,并分享了对“教育教学如何根据中国文化与国情,培养艺术人才”的看法。靳先生把中国油画的发展过程分为四个阶段:一是20世纪上半叶(1949年以前),为引进阶段;二是新中国成立到文革结束的向苏联学习的阶段;三是改革开放到90年代末;四是90年代末至今。讲座中,靳先生还举了很多自己绘画生涯中有趣的实例,他回忆起自己在改革开放后参观欧美各大博物馆,从大量名作中得到了启发,奠定了他八十年代创作重要代表作品的基础。
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央美术学院原院长靳尚谊教授(图片来源:中央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