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主会场活动开幕式现场传来喜讯:绍兴博物馆入选第五批全国博物馆定级评估国家一级博物馆名单。这意味着浙江绍兴拥有了首家国家一级博物馆,为绍兴打造“博物馆之城”增光添色,绍兴“博物馆之城”建设将更有底气。
绍兴博物馆,溯古城历史之源,筑古城新时代文化之基,是古城绍兴的一处“会客厅”,是展示历史文化名城底蕴的重要窗口。
历史与文化的遇见
绍兴博物馆始建于1992年,1993年正式对外开放。初建馆舍在绍兴市延安路481号,2010年迁址绍兴市偏门直街75号(越王城历史文化保护区内),建筑面积9533平方米。目前,位于镜湖新区的绍兴博物馆新馆土建工程已完成,将进入布展及装修阶段,新馆建筑面积约4.58万平方米,展区面积约1.6万平方米,是3.0版的绍博。
经过30余年的发展,绍兴博物馆已成为集文物收藏、科技保护、学术研究、陈列展览、社会教育、文化交流和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绍兴最有影响力的综合性博物馆之一。
绍兴博物馆现有藏品3.7万余件,藏品种类丰富,体系完整。其中新石器时代的石钺、商代至春秋战国的印纹陶、原始瓷、越王剑,汉代至唐代的越窑青瓷、会稽铜镜,明清时期的书画作品等尤为珍贵,极具绍兴地域特色及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基本陈列“越地春秋——绍兴历史文化”,以绍兴历史发展为脉络,以绍兴重要历史时期为节点,分“先越、越国、会稽郡、越州、绍兴府、近代绍兴”六个部分,展出精品文物1100余件,系统展示了绍兴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一部立体式的绍兴通史。
近年来,绍兴博物馆以“与历史同框、与时代同频”的理念,各项事业取得新突破,原创展览多次荣获浙江省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社教活动数次荣获全省乃至全国奖项,社会知名度不断提升。
探秘五大“镇馆之宝”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绍兴博物馆中的珍贵藏品数不胜数,展示着在不同历史背景中的文化内涵。下面是精选的五件绍兴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明·永乐 青花连枝花蕾纹鸡心碗,口径16.3厘米,高8.7厘米,足径4.3厘米,2021年绍兴市文物公司调拨,一级文物。
该碗是生活用品。敞口,敞口微敛,弧唇,斜弧腹,小圈足,鸡心底,薄胎,器型规整。青花瓷蓝白相映,呈现出清新明快的艺术魅力。明代永乐宣德时期,由于贸易往来频繁,受到西域文化的影响,外来风格的纹饰图案也会渐渐融入青花瓷纹饰中。这件藏品饰缠枝花纹,纹饰中融入了西域风格的几何图案,体现出明代对西域文化的包容与吸收。
明 徐渭白燕诗卷,卷长420.5厘米,宽30厘米,一级文物。
此卷书徐渭自作七言律诗《白燕》,款识“白燕四首,书似镇南朱内史一笑,天池徐渭”。结体错落有致,用笔狂放不羁,前半部分写得略为舒缓,后半段逐渐进入佳境,越写越豪放,真正达到了心手双畅的境界。卷尾款落“天池徐渭”。卷尾有白文方印“徐渭印”。这件《徐渭白燕诗卷》是绍兴博物馆的馆藏重宝,内容是徐渭的自作诗,笔法、字法、章法突破前人藩篱,又能别出机杼,达到了一种全新的艺术境界。
战国 越王不光剑,全长59.5厘米,身宽4.7厘米,柄长9.2厘米,首径4.3厘米,绍兴地区征集,一级文物。
剑身纵轴起棱脊,腰部靠近前锋段的两侧略弧收,菱形薄剑格,圆管状剑柄,宽边圆形剑首。剑格两面和剑首底边上有错金银鸟篆文共20字。剑的质地为青铜,剑身表面呈黑褐色,局部有土浸和绿色浮锈,品质尚好,保存完整。
东汉 车马神仙画像铜镜,直径22.5厘米,缘高1.2厘米,钮径4.1厘米,原绍兴县解放公社红旗大队出土,一级文物。
日常生活用品。圆形,半圆形钮,连珠纹钮座。镜内区纹饰分为四区,以四乳钉间隔:其中两区饰四匹马驾轿式蓬车;另两区为神仙:一组为东王公席地跽坐,旁刻有“东王公”题榜,左侧站一侍者为其摇扇,右侧展放竹简;另一组为西王母席地跽坐,左侧侍者为其摇扇,右侧侍者手托奁盒。
春秋 铭文青铜甬钟,通高39.6厘米,甬长14.8厘米,舞纵15.8厘米,舞横12.3厘米,铣间19.6厘米,2002年越城区府山街道塔山山麓出土,一级文物。
该甬钟系采用陶范分范浇铸合成,纹饰则采用陶范模印法制作,铭文的铸造作单字模嵌入主体陶范上铸造而成。其字体铭文是最具典型的越国鸟虫书体风格。
绍兴博物馆“热”起来
绍兴博物馆通过举办特色主题展览,创新展陈形式,使场馆变景点,展览成流量,让更多的人“爱上博物馆”,逐渐将博物馆打造成为激发城市活力和凝聚力的重要窗口,成为加强文化自信和深化文旅融合的重要推力。
2021年,为纪念徐渭诞辰500周年,绍兴博物馆推出了精品展览“畸人青藤——徐渭书画作品展”。展览汇聚展出国内30余家文博单位和古籍收藏单位的相关文物100件,累计参观量超过19万人次。展览入选中博热搜榜“十大热搜展览”,获2021年度全省博物馆陈列展览精品奖。
2022年,为推进实施“宋韵文化传世工程”,绍兴博物馆举办了“守望——两宋皇陵考古成果展”,这是绍兴南宋皇陵(宋六陵)与巩义北宋皇陵考古出土文物的首次联展。共展出两宋皇陵考古出土文物371件,展品丰富罕见。3个月展期,累计参观量7.5万人次,展览入选中博热搜榜“十大热搜展览”,获2022年度全省博物馆陈列展览优秀奖。
2023年,为迎接杭州第19届亚运会,绍兴博物馆举办了“笔无常法 雅丽丰繁——任伯年绘画作品展”。展览汇聚国内24家文博单位的书画精品158件,许多展品是首次外展与观众见面。3个月展期累计接待观众约15.3万人次,展览入选中博热搜榜“十大热搜展览”,获2023年度全省博物馆陈列展览优秀奖。
2024年,为配合第四十届兰亭书法节,绍兴博物馆推出了“大匠运斤——浙江近现代篆书篆刻名家作品展”。这是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展览(浙江展区)专题学术特展,遴选浙江省内28家文博单位的218件文物,“五一”期间,参观人次超过1.6万。
为讲好文物故事,让文物“活”起来、博物馆“热”起来,绍兴博物馆依托特色馆藏资源,探索“博物馆+”社会服务模式,针对不同年龄段人群,每年开展特色活动100场左右,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持续扩大。
2023年8月为期两夜的“博物馆奇妙夜”活动,融合多重潮流文化元素,吸引3.6万余人次参与。2024年1月举办的“博物·拾光”奇妙迎新音乐会,将博物馆元素、绍兴历史文化故事与沉浸式古风音乐会相结合,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文博养老”以“博物馆+老年大学”的合作模式,每月开设一期,是博物馆扩大服务群体的有效形式。“文博课堂进校园”是2022年浙江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十件实事项目之一,已累计开展课堂教学近百场次,惠及学生近万人次。“通江达海——运河流过我家乡”课程是绍兴博物馆于2021年开发的社教项目,至今已开展10余次。绍兴博物馆成立“绍博萤火”志愿者团队,使优秀文化走进民众生活。绍兴博物馆文创产品众多,服饰、日用品、文具... ...更有集章活动,在欣赏文创的同时,能亲自盖章将“历史”带回家。
为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教育职能,加强博物馆研究及成果转化,推动打造“博物馆之城”,绍兴博物馆特推出“博研启智 文脉传承——绍兴博物馆2024年5.18国际博物馆日系列活动”,包括珐琅华彩烟台市博物馆藏金属胎珐琅器精品展、“革命文物故事十佳讲述人”评选活动决赛、越文化与越地名士:从王阳明到鲁迅、从绍博出发——追寻名人踪迹·朝北台门、鉴宝、文创互动—博物馆寻宝记等内容。(邵雯/文 绍兴文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