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新空间 新融合 新特色 新发展”全国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主题交流活动在云南省昆明市成功举办。本次活动由中国群众文化学会、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昆明市推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领导小组、昆明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昆明市图书馆承办,中国文化管理协会公共文化专业委员会协办,北京大学国家现代公共文化研究中心、中国群众文化学会基础理论与创新实践研究委员会学术支持。中国群众文化学会、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云南省图书馆、云南省文化馆相关领导,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领域专家,北京东城、山东济南、浙江嘉兴、重庆渝中和昆明等地市的文化旅游部门相关负责人,昆明市图书馆、昆明市文化馆、昆明市各县(市)区文化和旅游局及图书馆、文化馆相关负责人等近百人参会,深入研讨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的实践探索以及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路径。
当天,昆明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曾华出席活动并致辞。他表示,近年来,昆明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决策,奋力当好文化强省建设排头兵,以全省优质文化供给昆明现场推进会为契机,以建设新型文化空间为抓手,促进优质文化供给提质增效,不断提升昆明城市的文化品位、形象品牌和发展品质。
中国群众文化学会会长、原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司长李宏表示,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创造了城乡、城镇的文化新名片。一个文明城市,文明的基础不光是设施建设,更需要文化熏陶,自然之美和人文之美的高度融合,才能产生文明。他强调,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应在更深层次的文旅融合、社会化等方面进行探索,从形式到内容全方位创新,全面激活社会各界的文化创造激情,以品牌化建设理念打造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集群,以创新性的实践形成工作突破,构建新型公共文化服务格局。
昆明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明瑶重点分享了工作经验。他介绍,近年来,昆明市紧扣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坚持制度先行、多元融合、以评促建的路径,积极盘活老厂房、街区、商圈等各类公共文旅资源,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的热情,打造出一批“小而美,多业态,别致精雅,有调性”主客共享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构成“一刻钟文化圈”。一是与航空公司联动,积极探索尝试“航空+旅游+文化”产业深度融合新模式,打造全国第一家直接建在飞机上的图书馆——昆明市图书馆祥鹏云端分馆;二是对昆明老街街区功能布局创意性改造,打造出集游客驿站、文创空间、悦读小屋和滇艺拾粹为一体的昆明市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中心;三是以“主客共享的春城文化驿站——您身边的文化会客厅”为设计理念,探索多领域文旅融合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新路径,创新推出文旅融合发展项目——觉晓书房;四是积极引入艺术创作、演艺展览等新兴业态,在昆明老街、南强街、莲花池、云纺商业区等夜经济活跃街区的7个庭院剧场推出特色庭院剧;五是以农文旅产业为抓手,推动旅游与乡村自然资源、文化价值、生态环境、特色村落的深度融合和产业嫁接,创新推出晋宁区小渔村、沙堤村、西山区团结鑫苹果庄园、安宁雁塔村、富民县“半山耕耘”田园文化综合体、宜良县“七彩梦乡”等农文旅融合型公共文化空间;六是将公共文化融入城市更新与街区建设中,在以云纺、公园1903、拾翠民艺园、C86山茶坊、871、神犁等为代表的城市文创园里开辟出公共文化新空间,在街头巷尾打造“巷巷美术馆”、“坝街”民族文化街区空间等城市共享新空间;七是文图博联动,建设以修文馆、大成书房、博文书房、碧峣书院、艺活书角等为代表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并打造了三个独具特色的博物馆群落。未来,昆明市还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深化与创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包”为主线,全面建成昆明市城区“一刻钟文化圈”为目标,在全域范围内大力实施公共文化品牌塑造、精准供给、融合创新、数字赋能四大工程,高质量推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迈向新的征程。
期间,与会的各省市代表重点分享了本市(区)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实践及创新路径,中国群众文化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国家现代公共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教授李国新,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党委办公室主任、研究员毕绪龙,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副教授、北京大学国家现代公共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广钦,分别就各城市特色做法进行了点评。
本次全国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主题交流活动的成功举办,为全国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实践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发展提供了思想碰撞、学术探讨和实践交流的平台,代表了全国公共文化领域的最新探索与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