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艺术职业学院作为非遗传承教育特色高校,以“德技道”为非遗传承人才培养目标,深度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托五育协同教育模式与家校社联动机制,创新构建了非遗传承教育新路径。
育德铸魂:重构传承伦理的精神根基。学校以传统师徒制为基础,创新制度和文化,将“德艺双馨”行业精神转化为育人体系,重塑非遗传承价值。
一是双导师制重塑师徒伦理。制定规程,实行双导师制,量化“艺德修养”等为教学标准。15个大师工作室进校园,推行“三同育人”模式,通过日常活动让学生体验行业信仰。近五年培养的非遗人才95%从事专业院团工作,缓解了人才断代危机。
二是订单班锻造职业精神。学校与23家院团合作开设订单班,首创“五年一贯制”“六年制”培养模式。学生参与剧目创排,订单班学生职业稳定率达92%,其中500余名成为基层院团中坚力量。
三是文化浸润涵养工匠品格。开发通识课程,融入传统戏曲等文化元素,通过活动让学生感悟工匠精神,非遗相关项目在多项大赛中获奖,展示了非遗人才培养的高质量。
精技强基:构建活态传承的技术范式。学校构建现代教学体系,通过数字化和模块化教学破解技艺传承难题。
一是基因解码实现技艺再生。创新教学模式,科学解构传统艺术,实现技艺的活态传承。如戏曲表演专业模块化教学,古籍修复等技艺的数字档案建立,文物修复技术规范的形成。
二是数字资源赋能教学变革。建成戏曲数字资源库,开发《越音易通·越剧语音电子字典》APP,实现“汉字译越音”智能转换,建成《中国越剧·唱腔》等国家级在线精品课程,为全国学习者提供数字化学习平台。
三是跨界融合激发创新活力。构建“传统技艺+现代设计”课程体系,师生团队参与博物馆项目,开发非遗研学课程和文创项目,传统戏剧元素融入现代展陈设计。
弘道致远:构建文化传承的生态体系。学校通过“教学-科研-创作-服务”四位一体模式,推动非遗技艺传承升维为文化传播。
一是构建全域传播矩阵。打造“掌上非遗”APP,创新“非遗+新媒体”传播模式,年均开展50场非遗公益讲座,覆盖超百万人次。
二是创新社会服务模式。依托国家非遗传承人研培基地,举办14期国家级非遗研培班,培训800人。开展114期民营剧团培训,覆盖12000余人次。组织44场民营剧团展演,网络观看量超500万人次。开展濒危剧种培训24期,辅导1439人次。
三是搭建国际交流桥梁。推动非遗国际交流,江南丝竹音乐演奏团等赴海外交流,遍及亚欧非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与20余国艺术院校合作,将越剧、青瓷等非遗项目纳入国际文化交流议程。编撰出版“非遗与生活”系列中英文双语丛书,开设线上非遗双语课程。
学校的非遗教育体系在人才培养、技艺传承、文化传播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形成“四维联动”社会效应:
专业建设筑基。涵盖6大非遗门类的专业集群,11个非遗相关专业占全校专业34%,形成“核心技艺+创意素养+文化传播”课程体系,确保传统技艺核心基因的完整性。
人才培养固本。订单班毕业生职业稳定率92%,非遗专业毕业生95%扎根基层院团。濒危剧种实现人才定向输送,15位国家级传承人累计授课2213课时,形成“输血-造血”闭环。
技艺传承创新。数字赋能,实现传统技艺的迭代创新。完成4项数字档案建设,制定《非遗技艺教学规程》等12项。近五年获得国家部委主办的专业赛事奖107项,其中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一等奖12项,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金奖3项。
文化辐射增效。建成戏曲数字资源库,年均开展公益展演50场。研培体系覆盖8000位传承人,民营剧团培训量居全国前列,形成“教学-科研-创作-服务”四位一体传承生态。通过浙江非遗传习院、戏曲长三角联盟、非遗创意产业学院等平台,打通“技艺-产业-市场”的价值链。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通过系统性改革,构建非遗传承的“DNA双螺旋结构”,形成可推广的非遗教育范式,为传统文化传承创新提供了高职教育的解决方案。(浙江艺术职业学院 刘秀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