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1月6日电 11月2日至3日,北京论坛(2024)新工科专题论坛在北京大学新燕园校区学术交流中心举办。专题论坛以“策源新工科,共育新质生产力”为总主题,设置全体会议及三个平行会议,邀请包括诺贝尔奖得主、院士专家在内的24位国内外新工科领域学者与会分享,集思汇智,共同探讨发挥科技创新策源地作用、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可行路径。
20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北京大学讲席教授杰哈·阿尔贝特·穆鲁,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政府区长、北京未来科学城管委会主任支现伟,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论坛主席张锦出席论坛。论坛由北京大学工学院党委书记宋洁主持。
张锦表示,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北大勇担使命,充分发挥基础研究深厚、学科综合齐全的优势,将努力打造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建设新工科的标杆,并将新燕园校区作为新工科建设的主战场。穆鲁表示,在北大,他看到了中国新工科未来发展的希望,看到了中国为文明繁荣与科技创新贡献的中国智慧。支现伟表示,北京论坛新工科专题论坛已发展为推动政产学研深度融合的重要平台,并为昌平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关键智慧。昌平区将紧密对接北大发展需求,以共建产教研融合创新中心等平台为契机,携手实现科技成果的高效转化,努力形成更多引领性创新成果,推动校城融合发展取得更大成效。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梅宏以“软件定义的未来世界”为题发表演讲。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美国国家医学院院士王存玉分享了基于临床问题的创新实践——肿瘤干细胞与免疫治疗研究。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丹尼尔·科曼表示,在全球气候变化挑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科学与工程创新、政策合作及清洁能源发展至关重要,各国需要采取更加迅速、强有力的行动。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玻璃新材料创新中心主任彭寿以“材料新质生产力赋能现代产业体系发展”为题,探讨材料在新质生产力发展和现代化体系中的核心作用。
2日下午至3日,举办了“数智技术×新质医学”“数字化低碳能源系统与可持续发展”“数字化低碳能源系统与可持续发展”三场平行会议。
会议期间,北京大学工学院教授谢广明团队研究成果——仿生机器鱼进行了现场展示。机器鱼与锦鲤同池共舞、真假难辨,它们的互动构成了机器和自然生命的奇妙融合,引发与会者的连连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