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群科研工作者,他们扎根野外,用双脚丈量祖国大地,用科学知识“解码”自然奥秘,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工作中,将学术研究转化为实践成果。近年来,我国通过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等一系列举措,保护生物多样性。“开展生态研究,不能呆在书房里,必须扎根艰苦的科研一线,长期积累,甘于吃苦、耐得住寂寞。” 国家林草局东北虎豹监测与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冯利民在北京市第五十中学题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在行动——科学家的执着探寻与守护》的讲座中说道。
面对200余名青少年,冯利民讲述了他和团队数千次进入东北林区,在茫茫林海中寻找和追踪野生东北虎种群的故事。十几年来,冯利民和团队历经艰辛,建立了生物多样性长期定位监测平台和中国虎豹监测网络,最终揭示中国野生东北虎和东北豹生存现状,研究成果推动了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的建立。
当科学的种子播撒到孩子们心中,青少年的科学兴趣与热情被点燃,如何鼓励青少年发扬科学家精神。一方面要把科学精神融入青少年教育全过程。另一方面,科研工作者既要引导青少年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也要让科学家精神成为青少年成长的指南针。冯利民指出,科学精神的关键是求真求实。科学家精神的内核首先在于“求真”,即对真理的追求,对待科学严谨的态度,以及敢于怀疑的态度。他鼓励广泛青少年,在学习和生活中,战胜困难容不得急功近利,需要以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作为行动指导。
本次活动通过新华网进行全程直播,吸引超过百万网友观看。北京市东城区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第五十中学、东北虎豹生物多样性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参与了此次活动。北京市五十中学教科研主任魏艳辉表示,“科学家精神进校园”系列活动,通过“宣讲+实践+价值观引领”的多元模式,有效实现了激发学生科学兴趣、传递精神内涵与培养创新能力的三重目标。科学家精神不仅是科学教育的核心,更是青少年价值观塑造与终身发展的重要基石。未来,学校将进一步拓展活动形式,深化校内外资源联动,让更多学生有机会与科学践行者对话,让科学家精神的火炬点亮更多年轻的心灵,以持续推动科学教育与立德树人的深度融合。
科学是人类探索自然同时又变革自身的伟大事业,科学家是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的重要承载者。以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为内核的科学家精神,是科技进步与创新的精神支撑。2025年弘扬科学家精神系列活动由北京市科技教育中心(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党校)在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的指导下开展,活动旨在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要求,扎实推进教育部《“科学家(精神)进校园行动”实施方案》要求,推动北京市科协弘扬科学家精神课程体系建设,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用新时代科学家精神铸魂育人,引导广大青少年走近科学家,了解科学家精神,崇尚科学,热爱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