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老麦乡太和村烤烟电烤房建设现场,打桩、浇筑、焊接、安装……工人们正在紧锣密鼓地施工建设。
仔细观察,发现这个烤房群的基础不像新建,一些地面、屋顶钢架都是旧的,像是在老厂房基础上改建。“这里以前是个肉牛养殖场,现在养殖场不经营了,我们在此基础上,改建成电烤房。”老麦乡太和村党总支书记张朝勇介绍。
施甸县老麦乡太和村电烤房建设现场(7月19日摄)。张月圆 摄
据介绍,该养殖场通过招商引资建设,当时,村里40户村民将土地按照20年期限流转出来,由投资方建设了这个占地100多亩的肉牛养殖场,最大存栏量达到103头。2022年,因肉牛市场波动,投资方资金链断裂,导致养殖场倒闭,投资方的土地租金只缴纳了2年,一些村民的押金也未能退回,养殖场就此闲置了下来。
土地租金、村民押金、资产闲置都是问题,这可愁坏了张朝勇。
2024年,闲置的养殖场迎来了电能烤房项目的改建契机,由村委会牵头,通过村里自筹、烟草补助、政府补贴等渠道筹集了资金,与养牛场老板买下了地面上的资产,给付了土地租金,归还了烟农押金,这才解决了土地租金付不了、村民押金还不了、闲置资产用不了的问题。
如今,在养殖场的基础上改造建设的80座电烤房,烘烤量可以辐射周边6个种烟的行政村。
“我们成立了农业服务合作社,准备组建产业工人队伍,提供编、烤、分等烤烟生产环节专业化服务,从以前的分散烘烤到现在的集中烘烤,可以大大减低烘烤损失,增加烟农收入,达到减工降本、提质增效的目的。在非烟叶烘烤季节,我们还可以烘烤花椒、玉米、辣椒等农产品,同时,也可以通过热改冷的方式,将烤房改为苹果、蔬菜的储藏冷库,实现资产的有效利用。”张朝勇说。
电烤房的建设不仅让村民增加了土地流转租金收入,还实现就近务工,切实带动了周边的发展,盘活了闲置资源,纾了民困,壮大了集体经济。“2024年,村集体收入有望突破100万元。”张朝勇满怀信心。(完)(武泽民 张月圆 成俊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