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成立考古文博系】2022年4月16日上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党政班子与考古教研室全体教师成员召开会议,依照学校“双一流”建设发展整体安排以及学科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张皓院长宣布正式成立考古文博系。
北京师范大学考古学专业的建设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为更好落实发展好考古学科的指示精神,学院抢抓历史机遇,致力文化传承,多次举行考古学专业发展论证会,加大考古人才引进力度,并与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在人才培养和平台建设等方面多次开展调研与协商,紧锣密鼓地推进着考古学专业和学科的建设。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耿向东书记总结指出,考古文博系的成立是历史学院努力落实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落实学校关于考古学科的发展安排的重要举措,考古文博系的全体教师要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谋划学科发展的践行成果,群策群力,为考古事业、文物保护、历史研究添砖加瓦。
【2021年度西藏当雄墓地发掘完成31座封土墓】当雄墓地入围了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候选项目,是首次对西藏境内的封土墓群进行大规模考古发掘。它位于拉萨市当雄县当曲卡镇当曲村,海拔约4300米。继2020年工作,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联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21年7月至10月开展了当雄墓地2021年度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共清理了31座封土墓,其中包括1座大型封土墓和30座小型封土墓。墓地可分为南北两区,南区分布有6座大型封土墓,北区分布有47座小型封土墓。
其中大型封土墓由地上封土和封土下墓室结构组成,封土平面呈近圆形,墓葬形制为圆形穹窿顶石室墓,墓葬出土了部分人骨和3件陶片。小型封土墓成片分布,随葬品极少,仅出土若干件铜铁器、少量陶片和珠饰等。随葬动物骨骼现象较多,包括狗、马、羊等。主要出土器物还有金银器,狗头金,青金石,玛瑙、珊瑚、绿松石等饰件,陶器(彩绘赭面人物陶片),铜器,铁器残件,漆器残片,贝类制品,擦擦,织物,以及石质黑白围棋子等。
墓葬形制和出土遗物均显示出其吐蕃时期文化特征,结合2020年的碳十四测年数据,墓葬可追溯至公元7至9世纪,应属吐蕃时期文化遗存,同时也显示出了与中原和周边地区文化的早期交流交往交融情况。
当雄墓地航拍图(图源: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
【成都大运会博物馆面向社会公开征集藏品】成都大运会将在东安湖体育公园设立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博物馆(简称“成都大运会博物馆”)。据悉,博物馆筹办工作目前正有序推进,成都大运会博物馆已经开始面向社会公开征集文物藏品,征集范围包括国际大体联与大运会相关藏品、古代文物、近现当代藏品、其他具有收藏价值的体育藏品、文献资料等重要物证。该馆预计将在成都大运会开幕时正式开馆。
为确保大运会博物馆高水平筹建,大运会执委会专门成立由执委会领导牵头,国内一流专家学者参与的指导团队。目前博物馆筹建专班正全力以赴,确保博物馆在大运会开幕时完美呈现。据了解,大运会博物馆已征集各类实物藏品300余件,图片、影像及电子文档80000余份,其中包括国星宇航提供“大运号”卫星模型以及川航“大运号”飞机模型等。筹建团队还将继续向国际大体联、中国大体协、大运会举办城市以及社会各界征集收藏物品。
相关通告详见成都大运会官网。
成都大运会博物馆(图源:红星新闻)
【英国南丁格尔博物馆重开】由于获得新的资金,同时伦敦的游客人数也在增加,英国弗洛伦丝·南丁格尔博物馆(Florence Nightingale Museum)宣布将自5月12日南丁格尔诞辰202周年之际重开。该馆于2021年1月表示其可能会在“可预见的将来”闭馆,并将进行大规模重组。一笔64500英镑的文化复苏基金(Cultural Recovery Fund)拨款以及私人捐款使其得以在2021年夏季每月开放一个周末,但当时其前景依旧堪忧。除了英格兰艺术理事会(Arts Council England)的拨款,该馆还从伦敦博物馆发展团队(London Museum Development Team)获得了一笔重开资金,并获得一笔艺术基金回应与再想象(Art Fund Respond and Reimagine)拨款。刚刚进入该馆理事会的专家也帮助其获得了其他资金。重开之际,该馆将举办一个二百周年纪念展,以反映南丁格尔的现实意义。展览呈现她在克里米亚战争期间的行医经历,她的宠物猫头鹰雅典娜,以及她在游戏《刺客信条:枭雄》中的客串演出。家庭活动也将在重开之际举办。
宠物猫头鹰雅典娜的标本将在南丁格尔博物馆重开时展出© Copyright Florence Nightingale Museum
【中国】西安博物院:2022年4月11日,历经5个月提升改造的西安博物院基本陈列展“古都西安”在该馆的二、三展厅隆重开展,此次展览共展出1100余件馆藏文物精品。这是西安博物院自2007年建成开放以来,首次进行大规模提升改造的基本陈列展。
此次展览以原有展览框架为基础,结合近年来工作成果和观众需求,进行了针对性的内容修订和信息完善,通过“千年古都”“帝都万象”和“府城华章”三个篇章来讲述光辉灿烂的西安故事和中华文明。展览以历史发展序列为主线,依托西安出土的各个时期的代表性文物,重点展示赫赫宗周、秦扫六合、风扬大汉、不朽唐都等各个时期的代表性文物;在形式设计方面,以重新规划观展流线入手,张弛有度地划分各部分空间,展柜、展台、展托以及半透垂蔓与灯光采用定制化设计和精工细作;在体验表达方面,通过阵列式排布,组合式、功能性展示等多样的方法,赋予这些文物一些新的表现力,拉近观众与展览之间的距离。
西安博物院(图源:展馆设计)
【中国】常州博物馆:2022年4月19日,由常州博物馆、常州中国烙画研究会、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联合主办的“火笔神韵——2022年常州烙画艺术作品展”在常州博物馆一楼特展厅隆重开幕。
烙画是以经过加热的金属在竹木纸等媒材上以不同温度产生的焦痕作画。烙画古代称为“火针刺绣”“烫画”“烙花”或“火笔画”等”,是一种珍稀的民间艺术。中国烙画历史悠久,一般认为它源于西汉、盛于东汉,经过千百年来的创造和发展,逐步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方法。它简朴、淡雅,给人以美的享受。它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中国画的勾、勒、点、染、皴、擦、写意、白描等技法都能得到运用与发挥。它还可以表现出丰富的层次与色调,具有较强的立体感,酷似棕色素描和石版画。因此,我国的烙画既能保持中国传统绘画的民族风格,又可达到西洋绘画严谨的写实效果,更具有其它绘画所不能达到的独特艺术魅力。
此次展览还得到了常州地区烙画名家和大中小学美术教师的积极响应,专家评审挑选出了获奖精品。展品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特邀作品,获奖师生作品等,共100余件。
展览海报(图源:艺术时间ArtTime)
【中国】中国扇博物馆:3月26日,展览“颂运·大运河诗路上的宋韵”在中国扇博物馆二楼临展厅正式开展。
本次展览在整体风格上以宋韵尚“意”重“雅”作为核心理念,用浪漫主义的手法体现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精神;在设计元素上,结合中国大运河的波浪,江南园林的窗景作为设计元素;在颜色上则选用宋代较为雅致的晴山蓝、晚波蓝、艾绿 、象牙黄;以别致的小景来展示主题诗,通过主题诗来贯穿整个展览,以现代书法为载体,展示运河诗路上的宋韵之美。十余位西泠印社书法家对宋代大运河相关诗篇进行创作,通过书法连接过去与现在,书写大运河与杭州水系的变迁、记录大运河与临安行都的关系、展现运河沿岸市镇风貌、聆听大运河两岸留下的爱国之音。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2022年5月27日。
展览海报(图源: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
【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Museum of Fine Arts, Boston)自2022年3月27日至7月10日举办展览“特纳的现代世界”(Turner’s Modern World)。特纳(J. M. W.Turner,1775–1851)是英国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他生活和工作的时代正处于工业革命的高峰。当时,蒸汽取代了帆,机器取代了人力,战争、政治动荡和社会改革改变了社会。
此次展览说明,这位艺术家比同时代的人更善于拥抱这些改变,发展出了一种创新的绘画方式,以更好地捕捉新世界。这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展览汇集了特纳的100多件绘画、水彩、素描、速写集,其中包括藏于泰特不列颠美术馆的《暴风雪: 汉尼拔和他的军队越过阿尔卑斯山》(Snow Storm: Hannibal and his Army Crossing the Alps,1812年),藏于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的《1834年10月16日上议院和下议院的火灾》(The Burning of the Houses of Lords and Commons, October 16, 1834,1835年),以及波士顿美术博物馆自己的藏品《奴隶船(风暴来袭,黑奴贩子把死奴与病奴抛入大海)》。这些生动和富有戏剧性的作品表明,特纳致力于描绘当时的重大事件和发展,其中不仅包括技术进步,还包括废除奴隶制和政治改革等事业。
特纳(J. M. W.Turner)/《奴隶船(风暴来袭,黑奴贩子把死奴与病奴抛入大海)》
【讲座预告|浮世绘与印象派】2022年4月24日,由中华世纪坛主办的讲座“浮世绘与印象派”将在中华世纪坛地下一层发布厅隆重举行,本次讲座的主讲人是雅昌讲堂高级讲师王加。
源自日本的浮世绘艺术之所以在由西方话语权所主导的世界美术史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归根结底在于这类表现东瀛风俗的版画艺术对十九世纪的欧洲绘画,尤其是印象派和后印象派有着巨大影响。随着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浮世绘艺术通过商旅及万国博览会抵达欧洲大陆,瞬间成为了一众绘画巨匠们的灵感来源。
从马奈、莫奈、德加、詹姆斯·惠斯勒、詹姆斯·提梭到梵·高和劳特累克,再到克利姆特和穆夏,印象派、后印象派甚至新艺术运动的画家们从欣赏到收藏,痴迷到借鉴,让这一日本民间艺术成功融入了西方美术史中。本次中华世纪坛所展出的葛饰北斋、歌川广重和喜多川歌麿等浮世绘大师的名作均启发并影响了上述画家们的艺术创作。
在本次讲座中,主讲人王加将结合中华世纪坛“江户绮想曲——浮世绘大展”中的部分展品为广大听众们讲述浮世绘流入欧洲的缘起,分析浮世绘艺术因何能在十九世纪下半叶的欧洲掀起“日本主义”的风潮,并解读一些从浮世绘中汲取创作灵感的西画代表作。
讲座海报(图源:中华世纪坛)
【“斯坦因与印度国家博物馆藏吐鲁番石窟壁画”开讲】2022年4月13日晚,讲座“斯坦因与印度国家博物馆藏吐鲁番石窟壁画”在线上隆重开讲,本次讲座的主讲人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冀青教授。讲座由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翎担任主持。
本次讲座谈到,英国考古学家斯坦因于1913-1915年,在中国西北地区进行第三次中亚考察期间,于1914年10月至1915年2月间,长期逗留吐鲁番盆地,对柏孜克里克千佛洞等古代佛像石窟寺里的壁画进行了大规模的剥移。随后,斯坦因不顾新疆省各级政府的强烈反对,在英国驻喀什噶尔总领事馆的协助之下,将数百幅吐鲁番石窟壁画抢运出境,这些壁画先暂存于克什米尔斯利那加,后入藏新德里中亚古物博物馆,现藏印度国家博物馆。本讲座利用欧洲藏斯坦因考古日记、书信等档案资料,对斯坦因剥移吐鲁番石窟壁画,并将其走私出境的全过程进行披露。
【上美讲堂2022春季学术季第六期讲座“艺术与智性”开讲】2022年4月11日下午,由上海美术学院主办的上美讲堂2022春季学术季第六期讲座“艺术与智性”在线上隆重开讲,主讲人是英国牛津大学哲学博士,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博导曹意强教授。
本次讲座探讨了艺术与科学和哲学三者的互动关系,是非被动的制约关系:艺术与科学具有诸多共同之处,但艺术又超越科学而似乎与哲学为伴,不断质疑已被广泛接受的观念,不断挑战现存的价值观与思维方式。课程带领学员回归对艺术创作本身的系统性理解,深入探究了其内在智性,真正重新认识它与人类所有其他创造性领域分享的协同性能量。而艺术史的意义亦将随之得以深化。
【国家文物局关于推进文物火灾隐患整治和消防能力提升三年行动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2022年以来,全国交通、建筑、煤矿等方面安全事故多发,特别是东航“3.21”坠机事故,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教训深刻,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提出明确要求。当前,文物盗窃盗掘等文物犯罪案件和火灾事故时有发生,文物安全形势依然严峻。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和文物安全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根据国务院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部署要求,国家文物局发出“落实安全生产“十五条”硬措施,推进文物火灾隐患整治和消防能力提升三年行动(以下简称三年行动)的通知”,进一步加强文物安全工作。通知主要强调了五点:一、切实增强安全意识,压紧压实安全责任;二、集中开展排查检查,全力整治安全隐患;三、加强管理,确保文物保护工程和考古工地安全;四、夯实安全防控基础,提升应急管理水平;五、广泛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强化安全宣传警示。通知还要求省级文物行政部门加强检查督导,强力推进工作,及时总结和认真梳理辖区内三年行动工作进展情况,把工作总结上报于国家文物局。
【新书发布:《全球转向下的艺术史——从欧洲中心主义到比较主义》】近期,由雅希·埃尔斯纳撰著,胡默然等译编,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全球转向下的艺术史——从欧洲中心主义到比较主义》一书将隆重发布。
本书主要为2017年OCAT研究中心年度讲座系列的成果展示,同时收录了多篇埃尔斯纳的相关论文,以及他对潘氏的一篇核心理论文章的译文。作者就比较主义作为一种可能性来解决欧洲中心主义的问题,以及如何联结艺术史的过去与未来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并力图在理论框架层面为世界范围内的艺术史研究及中国本土的艺术史研究提供新的参考。
《全球转向下的艺术史——从欧洲中心主义到比较主义》(图源:艺术史与考古)
错金银铜鼎
1979年洛阳市西工区小屯村地下窖藏出土。高16.5厘米。盖、身合成扁圆球形。盖作拱顶,正中有带小圆环的铺首卧钮。附耳,短流,三首蹄足。铜鼎全身饰错金银四瓣花、三角云纹和柿蒂纹,是一件珍贵的青铜制品。
总策划:孙巍、李万万、陈立群
项目管理:高振华、刘诗婷、马琳
新闻编辑:倪悦洋、胡甜甜、杨凌、毛文宇
创意总监:蒋杰、包佩佩、谭培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