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杭州4月22日电(记者俞菀)“读书就是生活,学校应当成为书籍的王国。”当记者在杭州市余杭区教育发展研究学院见到语文特级教师闫学,求问如何培养当下孩子的阅读兴趣时,她用这样的观点开启了对话。
闫学带领教师团队研究出一系列高阶阅读课程,包括启读课、赏读课和创读课等,聚焦13类阅读主题,探讨整本书阅读课程化的实践路径。
比如在“中国神话故事”这一阅读主题中,启读课一般安排在最开始实施,老师会抛出一个问题:中国神话故事中有很多英雄,他们在灾难中挺身而出会发生什么?以此来激发学生对这本书的阅读兴趣,营造阅读期待,师生共商阅读计划。
接下来是赏读课。是什么促使神话英雄这样做?神话英雄们身上有哪些相同点?老师会引导学生赏析、讨论、比较,调动学生已有的阅读和生活经验,从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写作手法、价值影响等不同维度,链接和拓展更加丰富立体的阅读资源。
创读课是最后一个课程环节。为什么神话故事会频繁出现在文艺作品中?为什么中国人要用神话故事中的人物或事物为科技成果命名?这是两个真正的高阶问题。通过整本书阅读和一系列活动的设计,比如神话人物造型设计、剧本演绎、改写或续写结尾等等,帮助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让孩子感受到阅读的快乐。
4月17日,闫学在江苏无锡市东林古运河小学给孩子们上课,执教的课题是《挑山工》。新华社发
在杭州市余杭区未来科技城海曙小学执教期间,闫学带领教师团队研发出了“擦星儿童阅读课程”。以群书主题阅读为主要特征,指向更高阶阅读能力的培养及儿童精神的成长。像“擦亮每一颗星星”那样,让阅读赋能每一位孩子。
“所谓群书主题阅读,就是指师生为达成阅读目标,在整本书阅读基础上,基于不同年龄儿童思维发展水平和认知背景,围绕一定的主题或项目,关联出三本及以上的书籍并采用丰富的、有针对性的阅读策略引导学生。”闫学解释道。
据悉,以“课程化”阅读代替“碎片化”阅读,已在杭州多所学校开展试点,并成为区域内多校构建“阅读共同体”、强化家校联动的重要抓手。
“只要我们把人的全面发展放在第一位,就能找到帮助孩子的办法和途径。”闫学说,从单篇文本阅读、整本书阅读到群书主题阅读,伴随着人们对阅读理解的嬗变,阅读实践的进阶,经典阅读对开启心智、引领精神、塑造道德的作用会不断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