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去,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寺前街的青石板上已经传来“吱呀”的开门声。百年馄饨老店的第五代传承人娄中志正在擦拭柜台,准备迎接新一天的游客。“寺前街开街后,我们的生意不错。”他笑着说,“很多年轻人特意来打卡,就为尝一口皮薄馅多的馄饨。”
这个2024年国庆正式开街的历史文化街区,首月就迎来120万人次的游客,相关网络视频浏览量突破3000万次。在抖音上,“#龙湾寺前街”话题下的短视频点赞量最高超过50万。
寺前街成为新晋网红打卡地,离不开龙湾区对历史文脉的深度挖掘与创新表达。2024年来,龙湾区以文化宣传赋能城市发展,不断实施城市形象传播工程,以文化为笔,让一个个鲜活的文化故事在龙湾落地生花。
老街焕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交融
“哇,上上签,今年事业感情双丰收耶!”在寺前街,一对青年人正在体验求签筒,通过签文收获满满幸福感;另一处“神仙办事处”游客们在许愿牌上写上美好的心愿,带着希翼的目光将自己的许愿牌挂上祈福墙。主理人说,这样的体验类项目深受年轻人的喜爱。
街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创新打造了“阿寺江湖”沉浸式文旅街区IP。“我们不单是重现历史风貌,更是要让文化活起来。”她说。
寺前街的改造不仅仅是简单的修缮,更是一场历史与现代的深度对话。据介绍,在保留老街原有风貌的基础上,寺前街以“中国禧街”的身份焕新开街,街上汇聚了喜铺、禧书房、江湖码头、禧楼等网红打卡点,成为了年轻人争相打卡的热门地标。大型光影秀、城市空间艺术等现代元素的加入,也让寺前街在古朴中透露出时尚的气息。
这种创新实践不止于寺前街。近日,海滨街道宁村村的书法爱好者老徐最近特别忙。“自从村里成立文联,来学书法的人越来越多。”作为温州市首个村级文联,宁村村破解文艺服务群众“最后一米”难题,开展“七星凼”等各类公益培训班,着力做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发展。《浙江书法村进阶的宁村实践》还入选了浙江省“艺术乡建”典型案例。
矩阵发力:讲好新时代龙湾故事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Instagram上有一个龙湾的官方账号。通过这个账号,我时刻能看到家乡的变化,感觉亲切极了。”正在外国读大学的小项是温州龙湾人,如今,她通过海外的社交媒体账号就能了解到家乡的近况。
近年来,龙湾区,在海外社交媒体上推出海媒矩阵“visit longwan”,以亮眼的节日节气海报、文旅项目、城市生活与发展等内容为核心,向海外网友推介龙湾文旅资源,向世界展示龙湾的风土人情。2024年,#龙年看龙湾#节气系列主题海报等内容还获得izhejiang等官媒大V点赞互动。
助推城市文化“自信出海”是讲好新时代龙湾故事的举措之一。2024年以来,龙湾区搭建了“五位一体”传播矩阵,在省级以上媒体刊发(播)相关内容1635条,不断实施城市形象传播工程,扩大宣传声量。
为形成宣传合力,打造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宣传方式,该区还在2024年推出一系列主题报道。其中,新华网“跨越·龙湾四十年”主题报道,系列稿件共12条,总阅读量突破2040万;“东瓯潮起 活力新龙湾”2024澎湃新闻新质生产力城市调研系列全国主流媒体和网络名人温州龙湾行全网总阅读量超过2600万……篇篇报道旨在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龙湾实践,助推城市高质量发展。
随着龙湾文旅资源和文化品牌通过海内外传播矩阵“破圈”,该区的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吸引了如国际眼健康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会议暨中国眼谷眼视光创新创业全球挑战赛、手工艺50人论坛2024智库年会等会议的落地。这些会议不仅展示了龙湾的产业实力,更通过全球嘉宾的参与,进一步传播了城市故事。
文化传播的涟漪效应正转化为城市发展的强劲动能。数据显示,2024年该区规上文化企业营收同比增长11.79%,向上争取省市文产专项资金超1200万元,新增规上文化企业5家,文化事业产业蓬勃发展。
文明浸润:打造城市精神新坐标
周六早晨,外卖骑手小林在送餐途中,顺手拍下了几处乱堆放的建筑垃圾。通过社区微信群,当天下午就收到整改反馈。“现在我们‘小哥联盟’的骑手都是‘文明观察员'。”他笑着说。
近年来,随着快递、外卖、网约车等行业急速壮大,越来越多的劳动力涌入。龙湾区通过成立“文明城市小哥联盟”,以党建领航、网格治理下的文明城市建设“合伙人”模式为城市文明建设注入了新动力。《小哥联盟助力城市文明共建共享》的案例被列为浙江省全域文明创建典型。
在状元街道罗西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65岁的陈阿姨正在教邻居们使用智能手机。“退休后在这里当志愿者,生活充实多了。”她说。2024年,龙湾区引入优质专业社会企业、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及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参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内容创新与服务供给,使阵地利用率提高了60%。同时,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探索“公益+低偿”的造血机制,提供成本性收费的公益培训,开设438门优质服务课程,惠及群众达9.5万人次。
“我们积极构建全龄共享精神家园,不断激发阵地新活力。”龙湾区文明中心负责人介绍,2024年,他们注重挖掘基层“一阵地一项目”,围绕“人的一天、人的一生”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制定全龄人群的服务清单,开设“四季公益课程”“儿童成长素质训练营”“青年成长俱乐部”等项目,打通引领、教育、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从“供需”两端双向发力,全年开展“我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过节”“致敬新时代最可爱的人”等系列文明实践活动2.8万余场,全区受益群众达80万余人次,推动服务供给从“单一”向“精准”转变。(胡炎桢 刘佳慧/文 温州市龙湾区委宣传部/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