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农业题材原创音乐剧《大田》在北京世纪剧院首演。该作品由农业农村部办公厅指导,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与江苏镇江市联合出品。
音乐剧《大田》以镇江乡村振兴的“戴庄经验”为蓝本进行创作,讲述了在赵亚夫的带动下,三代农科人带领农民走出一条乡村振兴之路的故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赵亚夫带领农民靠种植草莓致富;进入二十一世纪,他又开始探索绿色有机生态农业和“鳏寡孤独一个都不能少”的“戴庄模式”合作社,让戴庄村从贫困走向振兴。
作为一部讲述先进人物、典型故事的作品,《大田》并没有选择宏大叙事,而是既有对赵亚夫等农科人的细腻描绘、深情致敬,又兼具对乡村生活的生动演绎,将为乡村振兴而奋斗的图景鲜活呈现于舞台之上。《大田》导演、编剧尹韬表示,主旋律作品创作如果囿于过于抢眼的舞台设计和“喊口号”式的表演,就会显得内容空洞、远离生活。因此,他选择运用音乐剧这一观众喜闻乐见的舞台艺术形式,选用贴近生活的舞美和道具,拉近观众与作品的距离,让作品更接地气、动人心。
“我们常说‘讲好中国故事’,这句话的前提应该是先讲好人的故事,要以人物心理、人物性格、人物关系的合理性为创作要点。”创作初期,尹韬带领创作团队与赵亚夫深入交流,并多次前往他工作过的乡镇采访、采风。尹韬表示,赵亚夫的一大鲜明特质就是“柔弱的坚强”,他以温柔而坚定的精神内核面对挫折、迎接挑战,如春风化雨般和农民交流、交心。为了呈现赵亚夫的性格特点,《大田》的情节设置跌宕起伏,通过对赵亚夫在乡村振兴工作中的一次次迷茫、探索和抉择等刻画,展现出其如流水般的坚韧,让人物更加有血有肉。“我在农村长大,能够共情农民的苦处。在舞台上不断演绎赵亚夫的同时,我也越发感受到了他与广大农科人造福农民的强烈愿望。”饰演赵亚夫的演员王谦坦言,希望借助演出,在更广阔的舞台上传递赵亚夫的坚守精神。
一位模范人物的成功,除了自身努力,还离不开身边人的支持与付出。《大田》将“英雄背后的英雄”由幕后带到台前。饰演赵亚夫妻子黄宝华的演员龚莉莉认为,黄宝华虽然一直默默支持丈夫,但不论她是毫无怨言、全心全意给予支撑,还是因独自撑起家庭而埋怨赵亚夫,这两种形象都不够真实,观众都不会买账。为此,她在排练和演出中不断进行调整。“只有把握好演出的‘度’,才能展现出黄宝华‘心有怨言却依旧选择托举’的心理,让她与赵亚夫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龚莉莉说。
除了对人物的塑造和演绎,《大田》的配乐也为创作团队带来了不小的挑战,每首歌曲和配乐都调整了30余次。“乡村的民歌小调种类丰富,但过度使用会让音乐剧变得像民族歌剧,也容易让城市观众觉得‘土’,农村观众听着又不如纯正民歌好听。”《大田》音乐设计、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姜景洪介绍,在创作中选择了更加现代化、多元化的音乐风格展现人物心理、渲染情境,除了运用江南小调的旋律,还将现代音乐融入曲目中,碰撞出独特的火花。“剧中,一曲带有镇江方言的说唱表达了农民一开始不愿配合工作的心理,以及他们对种种苦难的悲叹,这样的音乐设计也是我们的一次全新尝试。”尹韬说。
六十载春华秋实,赵亚夫等人在田间地头书写了让人民满意的答卷,而音乐剧《大田》将这个动人的故事带到舞台上,让生活在富足年代的人们随着农科人的身影,再次感悟“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看到他们寻求“大田多稼”“鳏寡孤独一个都不能少”的坚守与决心。(记者 李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