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经济热搜》:什么是“心理账户”?
什么是“心理账户”?
“心理账户”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理查德·塞勒首次提出,是行为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该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两个账户,一个是经济学账户,一个是“心理账户”。经济学账户里,每一块钱是可以替代的,只要绝对量相同。在“心理账户”里,对每一块钱并非一视同仁,而是根据不同来源,决定如何支配。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一万块的工资、一万块的年终奖和中了一万块的彩票并没有金额数量上的区别,可是人们往往会对这三者作出不同的消费决策。例如,每月拿到工资,我们常常会精打细算,严谨分配,并留出部分作为储蓄和投资。而当拿到奖金或拥有一笔意外之财时,可能会用它来买心仪已久但平时不舍得买的东西犒劳自己。正是由于消费者“心理账户”的存在,个体在做决策时可能会违背一些简单的经济运算法则,从而做出许多非理性的消费行为。
除了消费领域之外,“心理账户”在投资领域也影响着人们的决策和行为。比如,抛售掉的股票亏损和没有抛掉的股票亏损就是被放在不同的“心理账户”中,抛售之前是账面上的亏损,而抛售之后是一个实际的亏损,客观上讲,这两者实质上并没有差异,但是在心理上人们却把它们划上了严格的界限。从账面亏损到实际亏损,后者在“心理账户”中感觉更加“真实”,也就更加让人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