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1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司相关负责人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表示,8个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和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完成批复,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完成总体布局设计,“东数西算”工程正式全面启动。
据介绍,我国数据中心大多分布在东部地区,由于土地、能源等资源日趋紧张,在东部大规模发展数据中心难以为继。而我国西部地区资源充裕,特别是可再生能源丰富,具备发展数据中心、承接东部算力需求的潜力。“要像‘南水北调’‘西电东送’一样,充分发挥我国体制机制优势,从全国角度一体化布局,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资源使用效率。”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围绕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内蒙古、贵州、甘肃、宁夏等8个国家算力枢纽节点,规划的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分别是张家口集群、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集群、芜湖集群、韶关集群、天府集群、重庆集群。每个算力枢纽内规划设立了1至2个数据中心集群,这些集群类似于交通枢纽中的客运车站,负责汇聚和承接大量的数据流量和处理任务。
国家数据局局长刘烈宏在2024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上表示,截至2024年6月底,“东数西算”八大国家枢纽节点直接投资超过435亿元,拉动投资超过2000亿元,机架总规模超过195万架,整体上架率达63%左右。“东数西算”工程正式启动以来,东西部枢纽节点间网络时延已基本满足20毫秒要求,新建数据中心PUE(电能利用效率)最低降至1.04,东部算力需求有序向西部迁移,算力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pagebreak
“东数西算”工程全面启动以来,国家枢纽节点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算力资源东西分布不均现象显著改善,集约化态势初步形成。
为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以算力高质量发展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数据局等部门于2023年12月联合印发《深入实施“东数西算”工程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提出到2025年底综合算力基础设施体系初步成型等一系列目标。
在政策引导下,围绕算力枢纽节点的网络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速。《实施意见》明确,强化“东数西算”规划布局刚性约束,国家枢纽节点外原则上不得新建各类大型或超大型数据中心,进一步推动各类新增算力向国家枢纽节点集聚,将国家枢纽节点打造成为国家算力高地。
《实施意见》还提出“东数东算”和“西数西算”,与“东数西算”协同推进。国家数据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东数东算”“西数西算”是对“东数西算”的补充完善。由于网络时延等限制存在,并非所有算力服务场景都适用“东数西算”,三类场景共同构成面向实际业务场景的算力服务体系。
如针对人工智能模型训练推理、机器学习、视频渲染、离线分析、存储备份等高时延业务场景,通过“东数西算”的方式实现东部业务向西部风光水电丰富的区域迁移,实现东西部协同发展。如自动驾驶、证券交易等低时延业务场景则可以通过“东数东算”“西数西算”的方式实现就近计算,实现区域内算力资源的集约利用,提升算力使用的效率。
pagebreak
2025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数据局、工业和信息化部三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指引》(以下简称《指引》),提出到2029年,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体制机制基本建立。这标志着中国开启新一轮以数据为中心的数字基础设施布局。
《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指引》将数据基础设施体系划分为四部分:算力设施,流通设施、网络设施和安全设施。网络设施提供高速泛在的连接能力,算力设施提供数据深加工的关键计算能力,流通设施提供跨域数据高效流转的流通能力,安全设施保障数据要素关联计算和共享流通过程的安全。四个设施共同支撑数据要素能够“供得出、流得动、用得好、保安全”。
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凝晖表示,《指引》的发布,将进一步与“东数西算”工程、全国一体化算力网建设相结合,以人工智能应用为牵引,不断促进各类新增算力向国家枢纽节点集聚,推动算力、算法和数据的融合创新,打通数据共享流通的动脉,夯实我国数字经济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