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床中,不少患者在高血压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存在认知误区。今天,宽街医生将为您揭开降压治疗中最常见的误区,用科学真相守护您的健康。
误区1:无症状就不用服药
错误观点:认为自己没有明显症状,血压高些无关紧要,不需要服用降压药。
正确观点:即使没有不适感,长期高血压仍会对心、脑、肾、眼、周围血管等靶器官造成损害,增加脑出血、脑梗死、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肾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的风险。
高血压治疗的目标不仅仅是缓解症状,更重要的是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即使没有症状,控制血压在正常范围内仍然是必要的。因此只要被确诊为高血压,就需要根据医生建议进行生活方式调整和药物治疗。
误区2:血压降至正常后停药
错误观点:认为血压降至正常后就可以停药。
正确观点: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病,通常需要长期甚至终生管理。即使血压降至正常水平,这并不意味着高血压已经“治愈”,而是药物和生活方式干预共同作用的结果。停药后血压往往会反弹。高血压患者通常需要长期甚至终生服药,以保持血压稳定。有效、持续、平稳地控制血压是降压治疗的基本原则。
误区3:降压药价格越高,效果越好
错误观点:认为降压药的价格越高,降压效果就越好。
正确观点:降压药的疗效并不取决于价格,而是取决于药物的降压强度、患者对该药物的耐受性以及不同药物的靶器官保护作用。比如老年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更适合使用CCB类降压药(如氨氯地平、硝苯地平等),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心衰的患者更适合使用ACEI/ARB/ARNI类降压药(如依那普利、缬沙坦、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等),高血压合并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患者更适合使用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比索洛尔等)。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病情的降压药。
误区4:长期服用降压药会耐药,需经常更换
错误观点:认为降压药会像抗生素一样产生耐药性,需要经常更换。
正确观点:降压药的作用机制与抗生素等药物不同。抗生素是通过杀灭或抑制细菌来治疗感染,细菌可能会逐渐对药物产生耐药性。而降压药是通过扩张血管、减少血容量或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等机制来降低血压。这些药物的作用靶点是人体的生理系统,不会导致人体对其产生耐药性。只要药物有效且无明显不良反应,适合患者并存的其他疾病(如糖尿病、冠心病等),就应在医生指导下长期使用,无需频繁更换。
误区5:维持量降压药会使血压过低
错误观点:认为血压降至正常后,再服用维持量降压药会使血压继续下降,因此停药。
正确观点:维持量降压药是为了避免血压反弹并保持血压在正常范围内,并不会使血压继续下降。坚持服用维持量药物是控制血压的有效措施。
误区6:降压速度越快越好
错误观点:认为血压应该尽快降至正常水平,降压速度越快越好。
正确观点:过快降压可能导致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灌注不足,引发头晕、乏力、心绞痛甚至脑梗死等不良后果。降压治疗应平稳进行,避免血压波动过大。
误区7:只靠药物,忽视生活方式调整
错误观点:认为只要服用降压药,就可以不用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
正确观点:生活方式的调整是高血压治疗的基础。低盐饮食、控制体重、戒烟限酒、适当运动、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等生活方式的改变对于控制血压至关重要,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两者缺一不可。
误区8:频繁更换医生,自行调整药物
错误观点:频繁更换医生,自行调整降压药物的种类和剂量。
正确观点:高血压治疗需要长期稳定的方案,频繁换药反而会破坏治疗连贯性。患者应选择固定的医生进行长期随访,避免自行调整药物。
误区9:只关注血压数值,忽视并发症监测
错误观点:只关注血压是否降至正常,忽视心、脑、肾等靶器官的损害监测。
正确观点:高血压患者除了定期监测血压外,还应定期检查心电图、肝肾功能、血脂、血糖等指标,定期完善超声心动图、双肾泌尿系超声、头核磁等检查,评估靶器官的损害情况,及时发现并治疗并发症。
误区10:夏季自行停药
错误观点:夏季气温升高,人体血管扩张,外周阻力减小,同时出汗增多导致血液浓缩,血压可能会有所下降,便自行停药
正确观点:即使夏季血压有所下降,自行停药可能导致血压突然升高,甚至超过停药前的水平,增加心脑血管事件(如脑卒中、心肌梗死)的风险。而且高血压对心、脑、肾等靶器官的损害是一个慢性过程,即使血压暂时正常,靶器官损害仍可能继续进展。因此夏季仍需坚持服用降压药,不要自行停药或减量,可增加血压监测频率,如果发现血压持续低于目标值(如收缩压<110 mmHg),或出现低血压症状(如头晕、乏力),应及时就医。如果血压确实明显下降,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药物剂量或种类。
高血压是一种需要长期管理的慢性疾病,患者应正确认识高血压的治疗原则,避免上述误区。并在医生的指导下,通过合理的生活方式调整和规范的药物治疗,有效控制血压,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