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南京12月31日电 12月26日至28日,2024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交易会在江苏南京举办,共吸引全国425所高校报名参会,其中241所高校携重点推介成果、高价值专利技术以及技术成熟度高、可转化应用成果,共2716项进行现场交易。
北京化工大学“彩虹丝”纳米纤维纱线短流程绿色制备技术作为路演项目之一进行现场展示,该技术衍生于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的项目成果—聚合物熔体纳米纤维绿色高效制造技术及应用。获奖成果是由项目团队通过多学科交叉和产学研协同创新凝结而成,他们首创了聚合物熔体微分静电纺丝新原理和新方法,并进一步发明多场耦合纤维细化、非均相熔体微纳米纤维粗细交替、动态电场均化成膜、高压静电喷纺等关键技术,攻克了聚合物纳米纤维高效绿色制造的一系列世界难题,实现了聚合物熔体纳米纤维绿色制造技术及装备的工业化。
“彩虹丝”纳米纤维纱线短流程绿色制备技术是在聚合物熔体纳米纤维绿色高效制造技术的基础上,由北京化工大学和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进行联合攻关,通过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难题,实现了散乱纳米纤维聚集成纳米纤维纱线的突破。该方法具有短流程、高产率、小直径与普适性等优势。目前,已开发出聚乳酸纳米纱线样品,该样品由200根以上纳米纤维组成,单丝直径达到1微米以内,长丝纤度为7分特克斯(dtex),平均强度为2.8厘牛每分特(cN/dtex)。
想象一下,同样一根线,如果像拳头一样粗,它与空气接触的表面积仅限于外部一圈,然而,若我们将这根粗线分解为上千根如筷子般细的线,其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将会显著增加,这便是高比表面积的概念。“彩虹丝”纳米纤维纱线技术制备的纱线就具备这样的高比表面积,同时还拥有良好的取向结构以及优异的可编织性能。通过该方法可以将纳米纤维与传统纺织技术结合,在高端智能服饰、湿热管理织物以及人造血管、手术缝合线以及组织工程支架等生物医疗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以手术缝合线为例,如今的发展趋势是功能性缝线。与过去仅满足缝合伤口、使其闭合的需求不同,现在的缝线还需具备促进伤口愈合的功能。北京化工大学博士王宇航介绍,“我们的聚乳酸纳米纱线不仅具有可降解性,避免了拆线时的二次损伤,还可以载入促生长因子和抗炎药物,如姜黄素、板蓝根等,在缝合伤口的同时,还能够精准地对伤口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