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由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主办的“共促母婴健康-围产期抑郁防治新进展发布会”发布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麻醉科王东信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该研究在有产前抑郁症状的产妇群体中尝试应用小剂量艾司氯胺酮并评估其抗抑郁的效果及安全性,研究发现分娩后即刻静脉输注小剂量艾司氯胺酮(0.2mg/kg)可显著减少产后42天时抑郁发作的患病率,不良反应可耐受。该成果发布于4月最新一期的临床医学国际四大顶级期刊之一《英国医学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影响因子105.7)。
研究成果发布会
据王东信教授介绍,艾司氯胺酮是围术期常用的麻醉镇痛药物,近年来被批准用于难治性抑郁的治疗,但其对围产期抑郁的疗效尚不清楚。研究结果显示,在364名有产前抑郁症状的母亲中,艾司氯胺酮组产后42天时抑郁发作的患病率降低了四分之三,且无严重的精神相关不良反应。“此外,研究结果显示艾司氯胺酮还可降低受试者产后第1天、第7天和第42天的疼痛评分。”王东信说。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麻醉科王东信教授
“抑郁是围产期女性常见的情绪障碍。围产期抑郁也是一个公共卫生问题,因为其对孕产妇的家庭关系和子女抚养都带来不良影响。但临床上尚无安全有效且快速起效的治疗手段”,王东信表示,围产期抑郁主要表现为无法缓解的情绪低落,不能适应妊娠后的改变,感到无助和被孤立,无法参与社会活动,严重者会表现出自杀等极端行为,甚至可能影响后代的远期认知和行为发育。产后抑郁众多危险因素中,产前抑郁是十分明确的危险因素。
“这项研究为艾司氯胺酮应用于围产期抑郁打开了新思路,为产后抑郁母亲提供了一种治疗方案选择,具有极大的临床价值。”王东信表示,研究拓展了现有的临床认知,相较于之前大多数仅招募健康受试者、排除产前抑郁患者或精神障碍患者的研究,本研究选择了有更高产后抑郁风险的产前抑郁母亲,不但限制了艾司氯胺酮可能的不良反应,而且为高危患者提供了更多获益。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副院长李建平表示,近年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在国家高水平医院临床研究和成果转化试点项目的支持下,开展了一系列体制机制建设,成立临床研究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建设了国家级临床研究质促中心,支持了多个国际、国内多中心临床研究,加速推动把临床研究中取得的成果,转化应用于临床。肾内科IgA肾病研究结果先后2次影响国际指南更新,创新药物PKU308实现超2亿元的成果转化。此次王东信教授团队的研究也是北大医院高水平医院建设结出的成果之一。
据介绍,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高水平医院临床研究基金、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交叉基金以及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课题分中心)第二批“4+X临床研究启动项目”基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