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医学教育改革,强化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贵州医科大学自2024年6月起全面启动“早期接触临床”专项训练计划。教务处搭建了项目管理平台,成立专项工作群,组织立项教师拟定课程实施方案,组织带教师资,招募学生参加。参加实践的低年级医学生通过跟随临床带教老师参与到门急诊和病房的临床诊疗工作,观摩交接班、临床查房、收入院、术前谈话、健康宣教等医疗过程,促进学生对医疗机构有直观的了解,从而“感受病患,感受医护,感受临床”,提升临床思维与能力。截至今年3月底,全校75支项目团队累计服务临床医学、护理学、医学影像学等30个专业的900余名学生,通过沉浸式临床实践、跨学科案例研讨、标准化操作实训等方式,构建起“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全周期育人体系,为新时代医学人才培养注入新动能。
创新培养模式:构建全周期临床实践体系
“早期接触临床”是医学教育的关键改革举措。贵州医科大学将实践环节前置至基础医学阶段,通过科室轮转观摩、医疗流程体验、医患沟通模拟等模块化设计,帮助学生在真实医疗场景中建立职业认知。活动覆盖外科、心内科、急诊科、骨科、妇产科、耳鼻咽科、眼科、综合ICU、重症医学科、新生儿科等34个重点科室,内容涵盖医疗法规学习、诊疗流程实践、急救技能实训等核心模块,让学生在早期接触中感知职业使命,夯实专业基础。
贵医附院肝胆外科组织学生参与术前讨论,二附院全科医学教研室开展生命体征监测实操,北京积水潭医院贵州医院联合开展创伤救治演练……各教学单位依托特色学科优势,打造多元化实践场景,让学生在观摩手术、参与查房、模拟急救等环节中提升临床思维与应急处置能力。
沉浸式实践体验:多维度提升医学生综合能力
在贵医附院急诊科,学生们通过病例讨论学习急危重症识别与团队协作;在儿科重症监护室(PICU),护理专业学生首次体验光照疗法与脑电生物反馈治疗;骨科康复器具工作坊中,同学们亲手操作器械并探讨术后康复方案……实践内容不仅包含基础生命体征检查、无菌操作等常规技能,更引入VR治疗、经颅磁刺激等前沿技术,拓宽医学视野。
“通过为患儿进行体格检查,我深刻体会到‘视触叩听’不仅是技术,更是对生命的敬畏。”儿科学专业学生代天行在实践中感悟道。重症医学科学生杜欣怡则通过首次独立完成气管插管操作,建立了“理论—实践—反思”的学习闭环。
双向赋能成效显著:实践成果彰显育人实效
活动开展以来,学生普遍反映临床思维能力与职业素养显著提升。2023级康复治疗学专业张以同学表示:“在带教老师指导下,我从课本走向病床,学会了用临床视角分析问题,对未来的职业规划更加清晰。”护理学系晏铭灿同学在PICU实践中认识到:“护理不仅是技术操作,更需要人文关怀与精准施治的结合。”
教师反馈同样积极。重症医学教研室刘旭指出:“学生通过早期接触临床,学习主动性明显增强,提出的问题更具针对性,这对优化教学设计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儿科学院杨小燕主任医师教研室则通过构建“双轨并进”体系,在技术培训中融入医患沟通课程,实现专业素养与人文精神的同步提升。
深化医教协同:构建长效育人机制
学校将持续深化与附属医院的协同育人机制,扩大实践覆盖面,优化课程设计,推动“早临床”项目向常态化、规范化发展。未来将进一步整合优质医疗资源,拓展智慧医学、公共卫生等新兴领域实践内容,为培养“医德高尚、医术精湛、服务人民”的新时代医学人才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