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与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签署合作框架协议】2022年3月9日,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与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签署合作框架协议。签署仪式在金沙遗址博物馆内举行,由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馆长钟秉章与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馆长朱章义、副馆长王方代表签署协议,并由双方管理层代表参加签订仪式。
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建馆十三年来在丝织品及服饰类文物藏品收集整理、非遗活态演示、博物馆运营等方面具有自己的特色和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在博物馆陈列布展、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等多方面有着丰富且先进的经验。下一步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将在展陈设计、藏品管理、制度管理、宣传推广等方面与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开展一系列的培训与合作。
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与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签署合作框架协议是一个重要成果,进一步推动两个博物馆在各领域的优势互补,为协同发展创造共同平台,也为未来五年的定位提供指引。落实中央关于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指示精神,博物馆必须增强实力,共同投入文博及文旅事业,深化学术研究与交流,培养创新人才。
通过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进一步在各领域优势互补,推动双方拓展文化领域与发展空间。
签署协议现场(图源:蜀江锦院)
【全国首家锯博物馆将在缙云开馆】近期,全国首家锯博物馆即将在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壶镇镇开馆。众所周知,锯床产业是缙云县传统制造业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产业,因此,壶镇也被誉为“中国锯床之都”。据了解,锯博物馆占地面积一千四百多平方米,馆内以锯床产业发展脉络为主轴,分为“国内考古”“国外发展”“缙云锯床”“精神源泉”“产品展示”“合作伙伴”“荣誉勋章”“未来之梦”八个主题展厅,采用声、光、电结合实物的方式,全面生动地展示了锯床产业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该展馆将在开馆之后,向广大观众展示华夏一万年内锯的历史脉络,完整的关于锯的历史演变跃于墙上;同样,国外有关锯床的进化史也同样精彩纷呈,展馆内还将展示根据达芬奇手稿还原的木制锯床的部分形状;为了让观众对锯床有更直接的感受,展馆内还做了爆炸吊装,展示了锯床的整个结构。
在未来,锯博物馆还计划增加互动环节,把博物馆打造成科普型的研学基地,与各大院校加强合作,吸引更多的中小学生前来参观,在提升锯床行业的知名度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
锯博物馆展厅(图源:澎湃号)
【潮宗街长沙古城墙遗址将建博物馆】2022年3月13日,长沙市开福区文旅体局宣布,开福区政府今年将在原址建设潮宗街长沙古城墙遗址博物馆。目前项目方案已报上级部门审定,即将召开专家评审会。
据了解,潮宗街长沙古城墙遗址长约24.2米、宽12米、高约3米。开福区文旅体局文物保护科负责人谢志刚告诉记者,现存古城墙遗址为南北走向,古城墙宋代始用青砖砌成,后经多次加固,外层加砌长条石,内外层之间填充砖石碎块。
根据初步方案,潮宗街长沙古城墙遗址博物馆将分为入口门厅、主展厅、实物陈列和VR体验区四大功能区。其中,入口门厅以“古今”为主题,展示长沙古城墙文字介绍和沙盘模型;主展厅以“追忆”为主题,展陈古城墙遗址本体,并以图文介绍与长沙古城墙有关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遗址区域出土的历代文物等;实物陈列以“铭记”为主题,展陈遗址出土的各时代瓷器和铭文砖;VR体验区则以“穿越”为主题,用VR技术还原,帮助游客穿越体验老长沙城风貌。
文物专家指出,潮宗街长沙古城墙遗址博物馆将成为长沙历史文化名城的一个全新文旅地标,保护宣传长沙城市历史,助推开福区打造全域文旅示范区,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潮宗街长沙古城墙遗址博物馆室外效果图(图源:名城长沙)
【国际博协发布大学博物馆藏品归还指南】据国际博物馆协会大学博物馆及收藏国际委员会(ICOM-UMAC)刚刚发布的《大学博物馆及收藏藏品归还指南》(Guidance for Restitution and Return of Items from University Museums and Collections),大学博物馆应重新审视非法或以不合伦理的方式获取的藏品。该指南试图帮助大学处理其博物馆藏品的归还请求,并强调有必要团结其他利益攸关方。指南指出,大学博物馆往往有着漫长、复杂的收藏史,很多大学博物馆拥有被藏家或捐赠者非法或不道德获取的器物;某些藏品的获取方式已被普遍认为不可接受,某些藏品的地位应该得到重新考虑。这些藏品包括但不限于:祖先遗骸、被原属社群认为具有文化意义的器物、被社群认为有纪念祖先或当代价值的器物。很多器物的获取未经原属族群同意或违反其法律、传统和习俗,例如战利品、通过亵渎陵墓或神圣地点而获得的器物、未经必要许可和授权获得的器物、1933至1945年在欧洲遭掠夺的器物、不正当提取的数据等。指南认为原属族群更了解其材料,敦促大学博物馆为归还请求建立程序和联络机制。
去年由阿伯丁大学归还的一尊国王头像University of Aberdeen
【中国】南越王博物院:近期,由南越王博物院主办的微展览“虎年话虎枕”继续在南越王博物院王墓展区展出。此次展览也是南越王博物院对系统收藏与固定陈列的一次创新尝试,以此探索文物藏品与公众的多元触点。
本次展览共展出南越王博物院枕类藏品19件(套),包括一级文物3件、二级文物3件、三级文物3件,另外还有近年新征集、首次展出的三彩虎形刻诗文枕、布枕等精美文物。此外,还有首次展出的文物5件,既有跨越千年的陶瓷虎形枕与虎纹枕,也有近现代的“虎镇五毒”纹样布艺枕,生动展现了千年枕史中的虎文化与虎艺术。
枕是人们生活中极为常见的卧具,蕴含着丰富而独特的文化内涵。考古发现及文献记载中的枕包含瓷、玉、石、铜、木、皮、布等各种不同材质,随着宋元时期陶瓷艺术的发展,瓷枕亦日趋兴盛。
本次展览将持续至2022年3月27日。
展览海报(图源:文博圈)
【中国】萧山跨湖桥遗址博物馆:2022年1月16日至3月15日,由萧山跨湖桥遗址博物馆和上饶市博物馆主办的“砚国明珠——上饶市博物馆藏砚山宋代戴家砚坊遗址出土文物展”在跨湖桥遗址博物馆一楼引进项目厅隆重举行。
本次展览共分为“砚山遗珍”“匠心独运”“百凿成器”“金声玉德”和“文心入砚”五个部分。上饶市博物馆联合跨湖桥遗址博物馆共同精心策划,从收藏的近万件藏品中挑选出188件精品,并结合图文,再现宋代砚山开采制砚盛况,尽显宋代砚山歙砚精美的石质纹理、精湛的制作工艺、丰富的砚形样式和深厚的砚文化底蕴。
砚山宋代戴家砚坊遗址及其相关出土藏品,对研究和传承中华砚文化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佐证了宋代砚山是全国主要产砚之地,而且还佐证了宋代相关砚著及诗赋记载歙砚的历史;同时,为进一步研究宋代制砚主要工序、砚式和工艺水平提供了不可多得的丰富物证。
展览海报(图源:跨湖桥遗址博物馆)
【中国】十点睡觉艺术空间:2022年3月12日,“从安东到丹东:鸭绿江上的木筏、断桥与过客”展在北京十点睡觉艺术空间隆重开幕。
此次展览由成长于丹东的建筑师、艺术家梁琛策划,展出了岡田和裕、何翔宇、红杏、贾蔼力、梁琛、梁睿、谭振邦、铁笔山房、王宁德、尹吉男、张推推、赵亮、方志小说工作组、绘造社、孙海霆、张烁等16位(组)艺术家及小组关于丹东的创作成果,并将鸭绿江的空间地理微缩于展厅之中,力求通过艺术家的个人史,勾勒出丹东历史空间的轮廓。
“丹东”原名“安东”,1965年为纪念中朝友谊更名为“丹东”,名称的变化勾连着历史的变迁,这也成为本次展览中艺术家创作的重要线索。
无论是史实文献,还是围绕小说、诗歌、绘画、摄影、影像、装置等的展开的多元媒介创作,本次展览试图通过作者们各自独特的观看视角,拼合、重构、复现出一个个丹东的“地方景观”,这其中,既有来自丹东籍创作者的内部视角,也有非丹东籍的他者观察。
铁笔山房展览现场(图源:艺术中国)
【中国】成当代艺术中心:2022年3月6日,由位于北京市朝阳区798艺术区的成当代艺术中心主办的“能动意象——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当代绘画展”在成当代艺术中心开幕,本次展览的策展人是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教师高远。
本次展览共邀请到武非、王煜、杨永生、赵银鸥、申亮五位艺术家参与其中,他们既是学院教师又是活跃的当代艺术家;同时,该展也是具有严肃学术梳理的图像研究系列之一。
此次展览尝试以古代记忆术中的产生强烈效果和触发观者想象的“能动意象”(imagines agentes)来审视当代绘画图像。展览中的五位艺术家的五组作品分别代表了古代雄辩术中的五个步骤或五种技巧(分别为立意、谋篇、说服、强记、举止,inventio, dispositio, elocutio, memoria, actio)。它们在展厅中相互交织,彼此纠缠,在空间中共同构建了一种修辞学意义上图像的秩序和“能动意象”的逻辑。
此次展览将持续至2022年4月6日。
展览海报(图源:艺术中国)
【中国】秦皇岛市玻璃博物馆:近日,由秦皇岛市旅游和文化广电局主办,秦皇岛市玻璃博物馆承办的“‘山海传奇’——秦皇岛长城传说故事展”继续在秦皇岛市玻璃博物馆临时展厅展出。
该展览共展出一百余套秦皇岛长城沿线出土、征集的玉器、青铜器、瓷器,用展品与文字、图片相结合的方式向公众讲述了秦皇岛长城沿线的传奇故事与历史文脉。
万里长城是举世闻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在秦皇岛境内,万里长城纵横223.1公里,相关遗存保存完好,形制丰富,是我国明长城最精华地段。随着长城的修筑,戍卒与移民在长城沿线定居,不同文化汇聚,酝酿了独具特色的长城人文风情,大量故事传说、历史典故、风物遗存、民间艺术,被日积月累、耳濡目染的流传下来,构成了一部形象化的长城文化发展史,一部古老的文明史,也是一部长城周边农牧社会的生活史,堪称记录群众社会生活的“口头百科全书”,逐渐演变为燕赵文化长河中重要的支脉汇流。
此次展览将一直持续至2022年3月29日。
展览海报(图源:秦皇岛市玻璃博物馆)
【加拿大|温哥华美术馆】加拿大温哥华美术馆(Vancouver Art Gallery)于2022年3月5日至10月23日举办展览“模仿游戏:人工智能时代的视觉文化”(The Imitation Game: Visual Culture in the Ag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此次展览探索了世界各地现当代视觉文化生产中人工智能的巧妙运用(和滥用)。展览按时间顺序叙事,首先从精确的历史视角,审视人工智能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展览强调了过去十年中人工智能在各个学科的爆炸性发展,这些学科包括动画、建筑、艺术、时尚、平面设计、城市设计和电子游戏。围绕机器学习和计算机视觉在人工智能研究和实验中的重要作用,展览揭示了这个新工具的复杂性,并展示了它对文化生产的重要性。
展览突出展现了本·博加特(Ben Bogart)、钟愫君、斯蒂法尼·丁金斯(Stephanie Dinkins)、斯科特·伊顿(Scott Eaton)、安博·福立德-吉姆内兹(Amber Frid-Jimenez)、内里·奥克斯曼(Neri Oxman)和帕特里克·佩内法泽(Patrick Pennefather)等艺术家、设计师和建筑师。
内里•奥克斯曼和“The Mediated Matter Group ”(Neri Oxman and The Mediated Matter Group)/《金色蜜蜂立方,合成蜂房二号》(Golden Bee Cube, Synthetic Apiary II)/2020年/Courtesy of Neri Oxman and The Mediated Matter Group
【课程预告|多馆联合办展的实践】2022年3月23日晚,由人民文博主办,文博圈承办的“2022全国博物馆展览高级讲习班”第二场课程“多馆联合办展的实践”将在文博圈官方网站上隆重举行,本次课程的主讲人是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马萧林。
近些年,博物馆展览的形式和内容越来越丰富,同时受到观众的喜爱,其中,有一部分展览是多家博物馆联动举办的高质量展览。本次课程将从高质量展览切入,具体探讨、分享和解答“如何通过多家博物馆的协调合作举办一个大众喜欢的博物馆展览”这一问题。
课程海报(图源:文博圈)
【课程预告|品质与创新——博物馆陈列展览策划的实践与思考】2022年3月24日晚,由人民文博主办,文博圈承办的“2022全国博物馆展览高级讲习班”第三场课程“品质与创新——博物馆陈列展览策划的实践与思考”将在文博圈官方网站上隆重举行,本次课程的主讲人是广东省博物馆馆长、二级研究员肖海明。
广东省博物馆从2013至2020年已连续八年获得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和优胜奖,也是全国最早实践策展人制的博物馆之一。本次讲座将以广东省博物馆近年来的展览实践为基础,结合主讲人自身的策展经验,阐述对博物馆展览品质与创新方面的思考。
课程海报(图源:文博圈)
【中国传媒大学举办“全媒体时代中小学影视美育研讨会”】近日,由中教华影全国校园电影院线、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主办,以“影视美育有效助力落实‘双减’”为主题的“全媒体时代中小学影视美育研讨会”在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交流中心举办。
本次研讨会提到,中小学影视美育服务方面的尝试已有先例。2021年“双减”政策发布后,中教华影全国校园电影院线与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联合研发了针对中小学影视美育的视频资源“影趣多”平台,平台在内容设计上经专家策划并选取影片,按中小学心理认知程度划分层级,呈现上由专业教师解读讲授,以生动的游戏互动和专业训练将美育与德育有机结合;该平台内容全面、组织便捷、获取方便,在河南、安徽、辽宁等地部分学校试点过程中,广受师生们的喜爱。
结合当前影视美育科研转化案例的开展情况,在本次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们围绕全媒体环境下中小学美育应如何开展、影视美育面向不同对象的差异化开发、美育资源的教育公平如何实现等话题进行交流与探讨。
在本次研讨会上,主办方启动了中小学美育成果展示短视频征集活动,该活动是作为影视美育的扩展和补充,顺应“泛知识”短视频发展新趋势而发起。此外,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基础部主任、北京视协短视频工作委员会会长赵晖及其科研团队还发布了《2021融合媒体时代短视频内容产业报告》。
【新书发布:《美术教育的生命之思》】近日,由兰岗撰著,江西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美术教育的生命之思》一书已正式与广大公众见面。
本书立足于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学说,基于人本主义和生命本位立场,以生命哲学、生命美学和生命教育理论为思想基础,以异于当下国内外流行的美术教育理论思路,围绕教育与生命、教育与文化、美术教育的生命意蕴、美术教育对生命本体的疏离、生命本位的美术教育特性、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命思想对美术教育的启示等方面,展开了具有思想深度和形而上精神的阐述。
《美术教育的生命之思》(图源:九派新闻)
【北京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举办《魏立刚:中国当代艺术的非典型案例——从汉字出发,书法何以万物》新书发布会】2022年3月5日,“开放的中国现当代艺术史系列丛书”第二辑《魏立刚:中国当代艺术的非典型案例——从汉字出发,书法何以万物》新书发布会在北京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隆重举行。
继《一人就是一个流派——幻解陈福善》之后,《魏立刚:中国当代艺术的非典型案例——从汉字出发,书法何以万物》是知美术馆推出的又一艺术家个案研究学术图文经典。画册完整收录了知美术馆“魏立刚:万物”展呈现的58件作品,涵盖艺术家跨越30多年的创作历程,汇聚诸多学者最新学术成果,是研究这位“中国当代艺术的非典型案例”重要参考书籍。
发布会海报(图源:网易网)
【新书发布:《湖南书法》辑丛】近期,由湖南省书法家协会主席鄢福初主编,湖南省书法家协会和湖南省书法院共同组稿的《湖南书法》辑丛已正式由湖南大学出版社对外出版。
该书的主要任务是立足湖南、面向全国推广湖湘文化,推动湖南书法艺术发展;其内容宗旨是源于书道、弘扬书艺,在研究中国文化精神和中华民族审美精神的基础上弘扬书法艺术;其价值和意义是作为一个分享书法学习心得与观点的平台,在基于研讨、提倡真理的目的下,让艺术更加纯粹。
湖南书法界将以《湖南书法》为平台打造出一个全国书法艺术家交流的场所,繁荣文艺创作,促进湖南省书法艺术家专业技法和学术水平的提升,全面展示书法艺术创作新成果,加强湖南书法与外界的互鉴交流,为湖南书法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启发和思考。
藏品名称:绕襟衣陶舞俑
陶舞俑身着绕襟深衣,顶发中分,于脑后挽成发髻,眉目清秀,身姿娇柔,身体随着舞步的变化呈现出“S”形。双臂上举,左、右上臂前后各刻有一“五”字,长长的衣袖从空中向身后飘下,动感十足。这类舞俑的身体弯曲度和侧转度各不相同,舞姿亦有变化。从舞俑造型看,跳的应是当时盛行的长袖折腰楚舞。北洞山楚王墓出土有20件类似的舞俑,手臂弯肘处也刻有“五”字,笔划内填红彩。舞俑的手臂呈曲尺形,为单独烧制。这样的绕襟衣陶舞俑在其他地区未见出土,是了解西汉早期舞蹈造型的重要实物资料,弥足珍贵。
总策划:孙巍、李万万、陈立群
项目管理:高振华、刘诗婷、马琳
新闻编辑:倪悦洋、胡甜甜、杨凌、毛文宇
创意总监:蒋杰、包佩佩、谭培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