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赤水河畔的酿酒小坊,到跻身中国白酒前八强的百亿级酒企,习酒七十余载的成长轨迹,镌刻着“人才为本”的鲜明烙印。近日,习酒人才捷报接连不断:何开萍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肖世政荣获“全国工业和信息化系统劳动模范称号”,李中泰、孙优兰获评“贵州省劳动模范”。这些荣誉不仅是个人奋斗的勋章,更是习酒“人才强企”战略的生动注脚。
以“四才”理念筑巢,打造人才磁场
“发展的关键在创新,创新的根本在人才。”习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汪地强多次强调人才的核心地位。近年来,习酒秉持“相才、育才、护才、用才”的“四才”理念,构建起全方位人才生态。
在“相才”上,习酒靶向精准,坚持“外引+内选”双轨并行。通过修订《高层次人才引进管理办法》,优化选调、校招、社会招聘等渠道,2024年引进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科生等高学历人才624人;同时以“揭榜挂帅”机制吸引关键岗位精英,推动人才与企业“双向奔赴”。
于“育才”中,习酒织就“立体化”培育网络。创办企业大学“习酒君品院”,搭建“线上+线下”学习平台;与北京大学、厦门大学合办培训班、与相关院校合办技术专班,选派人才赴行业协会跟班学习;仅2024年开展培训516期,覆盖近5万人次。此外,通过劳动技能竞赛、岗位练兵等活动,挖掘基层潜力,让“工匠精神”在一线生根。
在“护才”方面,习酒厚植人文沃土。投用人才公寓,解决住房难题;完善配偶安置、子女就学等“关键事”;为高层次人才提供科研经费、疗养休假等保障,让人才“留得安心、干得舒心”。
以“用才”为核,习酒深化产才融合。推行“管理+技术”双通道晋升机制,将年轻骨干派往生产、营销等关键岗位历练;建立博士后工作站、国家重点实验室等6大科研平台,与中国科学院、江南大学等10余所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让人才在创新一线大显身手。
从“人才周”到“劳模群像”,习酒温度激发内生动力
2025年“人才周”期间,习酒以一场技术技能人才座谈会拉开序幕。座谈会上,汪地强提出“能打、会打、敢打,想胜、敢胜、能胜”的人才队伍建设目标,强调技术人才需兼具“匠德、匠艺、创新、知行合一”的“师者”风范。随后,“习酒人才说”分享会、人才家属参观厂区、青年联谊等系列活动接连展开,为人才搭建展示与交流的舞台。
四位劳模的故事,正是习酒人才文化的缩影。何开萍深耕质量领域17年,主导建立新酒验收标准,为君品习酒斩获国际大奖奠定基础;肖世政与习酒同舟四十载,为习酒智能化作出贡献,推动包装车间产能翻倍;李中泰33年坚守酿造一线,探索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融合;孙优兰以科研突破助力品质升级,发表科技论文20余篇……他们以匠心匠艺,诠释了习酒“择一事终一生”的人才精神。
数据为证:人才高地炼成之路
如今,习酒已汇聚中国酒业科技领军人才、中国酿酒大师、中国白酒工艺大师、中国白酒首席品酒师、贵州酿酒大师、国家级评酒委员等100余人,各类技术技能人才超3000人。近三年,企业品牌价值突破2800亿元,稳居中国酱酒第二、中国白酒前八。这些数字背后,是人才驱动创新的真实写照。
未来可期:以“再创业”姿态奔向世界一流
当下,习酒正以“再创业”的决心,向世界一流企业目标迈进。今天的习酒,比任何时候都渴求人才,也比任何时候都更能成就人才。未来,习酒将持续优化人才政策,拓宽成长通道,让更多人才在这片热土上绽放光彩,共同谱写习酒高质量发展崭新篇章,为行业发展、社会进步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