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农文旅融合发展已成为推动乡村经济转型升级、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花卉产业作为农业特色产业之一,因其独特的观赏价值、文化内涵和经济效益,在农文旅融合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选取河北省张家口市沽源县长梁乡大石砬村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花卉产业与农文旅融合发展情况的深入剖析,探索花卉产业在推动乡村振兴中的有效路径。
一、大石砬村概况及花卉产业发展现状
(一)大石砬村概况
沽源县长梁乡大石砬村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坝上地区,平均海拔1600米,距县城35公里,下辖4个自然村,现有村民1356人,少数民族人口631人。近年来,大石砬村依托河北省林业和草原局的帮扶,通过发展食、赏百合等特色花卉种植产业,逐步实现了精彩“蝶变”。2024年村集体收入100余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69万元,先后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国家森林乡村”“全国生态文化村”等荣誉。
(二)花卉产业发展现状
大石砬村的花卉产业以露天百合种植为核心,兼种了万寿菊、葵花、油菜花、胡麻等其它经济花卉,已经形成了规模化种植。2024年,露天百合种植面积突破1500亩,花卉种植总面积达7000余亩。目前,大石砬村已培育出食用百合12个品种,亩产超1250公斤,产品销往北京、山东、黑龙江等多个地区,帮助农民增收30余万元。
大石砬村2022年建设了9座高标准鲜切花暖棚和1座花卉储藏中心,用于冬季花卉种植,错季销售,填补了坝上地区冬季鲜花市场空白。三年来,大石砬村培育的4种观赏百合,每年种植两季,每季出产6万株,多在元旦、春节等节日上市,每株能卖到7至10元。
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和美丽庭院打造工程,大石砬村还带动村民发展了盆栽百合种植产业。2023年、2024年,每年销售盆栽百合3000盆左右,深受市场欢迎。
在发展花卉产业的过程中,大石砬村带动河北濡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沽源县德惠农业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以不同形式参与到花卉种植、景区建设运维等工作中,发展出了“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多种运营模式,改善了生产条件,增强了个体农户抵御风险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大石砬村村集体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的方式带动了村集体增收,村民通过入园务工实现了增收致富。
二、大石砬村花卉产业驱动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优势分析
(一)区位得天独厚。大石砬村坐落于张家口坝头地带,草原天路穿村而过,东接热门旅游区承德市丰宁满族自治县大滩镇,西连九曲十八弯的滦河神韵风景区和库伦淖尔旅游度假区,南连自驾越野胜地老掌沟。夏季天蓝、水清、草绿、花美,舒适凉爽,是避暑纳凉、康养休闲的胜地;冬季白雪皑皑,冰面如镜,是开展冰雪运动的理想场地,具备推进农业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条件优越。
(二)文旅资源丰富。大石砬村总面积4.8万亩,林草地面积超过3万亩,林草综合植被盖度达75%以上,狍子、野猪、野鸡、獾、狐狸等野生动物时有出现,加之少数民族村风俗文化别具特色,有后山白垩纪地貌,有风格多样的驿站民宿,这些文旅资源为大石砬村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三)政策帮扶有力。河北省林业和草原局定点帮扶大石砬村工作开展以来,先后投资引资实施河北省首个合作社造林、坝上杨树防护林更新改造技术示范推广、精品百合种植试验示范等生态帮扶项目10余个,累计投入帮扶建设资金超过1800万元。聘请专业人才提供花卉种植技术服务,建立了“大石砬村观赏园艺综合试验站试验示范基地”,开拓文旅市场。
(四)人才队伍充实。大石砬村成立专家工作站,引进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河北农业大学、河北省林草科研院等单位专家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广泛联系本村在外优秀人才、本地工作或生活过的在外人才、有志于助力本地发展的在外人才,建立长期联系,助力乡村振兴;着力培育本村和附近村的花卉及民宿农村经纪人队伍,鼓励支持大学生返乡创业,建立新型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夯实了大石砬村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人才根基。
三、未来前景
大石砬村将以花卉产业为中心发挥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优势,延伸产业链条,培树旅游品牌,创新传承传统文化,实现农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一)产业链条延伸。进一步扩大花卉种植规模,丰富鲜切花品类,提高品质。依托草原花卉博物馆、萌宠动物园等科普场馆开发研学游等新型旅游产品,加大“花卉+康养”“花卉+食品”“花卉+文创”等链状产业结构的研发,提升附加值与竞争力,强化产业核心优势。
(二)旅游品牌培树。举办“中国·沽源花卉文化旅游节”“中国沽源金莲川·沽水之旅”山地越野挑战赛等活动,塑造独特旅游标识,增强市场辨识度与吸引力。同时深入挖掘周边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创新文化传承,提升旅游产品文化内涵和品质。(张天怡 天润物华(北京)生态科技有限公司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