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散35年亲人终得团聚
12月28日,在成都举行的认亲活动中,陈顺(中)与父亲薛明贵、母亲周本英相见。
四川省绵阳市的小男孩薛小军于1988年被拐至江苏并改名陈顺。他深藏着对养蜂人父母的记忆,长大后四处寻亲。多年来,他的亲生父母也在苦苦寻找他。2023年,陈顺通过四川省绵阳市公安局胡祥雨工作室采集了生物信息。警方通过一系列走访核实、生物信息采集等工作,最终比对成功,绵阳北川薛明贵、周本英夫妇与江苏陈顺系父母子女关系。失散35年的家人终得团聚。
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摄pagebreak
深切哀悼积石山6.2级地震遇难同胞
12月25日,在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大河文化广场,参加悼念活动的人员为遇难同胞默哀。
当日,深切哀悼积石山6.2级地震遇难同胞默哀仪式在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大河文化广场举行。
新华社记者 方欣 摄pagebreak
把冰天雪地打造成金山银山
12月22日,游客在新疆阜康市天山天池国际滑雪场游玩。
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阜康市地处天山东段北麓,冰雪旅游资源丰富。阜康市充分利用天山天池风景区、天山天池国际滑雪场等核心资源,于今冬明春推出二十余项精品文旅活动和体育赛事,扩大冰雪旅游“朋友圈”,加快推动冰雪产业发展。
新华社记者 张铖 摄pagebreak
让寒冬不再寒冷
12月22日,武警甘肃总队临夏支队官兵为积石山县刘集乡高李村“武警爱民帐篷学校”的学生送去学习用品。
在甘肃、青海的地震灾区,人民子弟兵继续奋战在抗震救灾第一线。天寒地冻,大爱暖心。
新华社发(侯崇慧 摄)pagebreak
河北唐山:发展“风光”清洁能源
12月22日拍摄的河北省唐山市海港经济开发区辖区内的海上风电场(无人机照片)。
近年来,河北省唐山市加快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有序推动风电和光伏发电等新能源项目建设,助力绿色低碳发展。
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 摄pagebreak
迎“寒”而上保民生
12月23日,“机器狗”四足巡检机器人在北京市丰台区玉泉营电缆隧道内开展寒潮天气地下输电线路巡检。
近期,全国多地出现强雨雪天气,气温大幅下降。各地采取多种措施,开展供暖、供电、道路交通等巡查巡检,保障农业生产和物资供应,确保群众安全温暖舒心过冬。
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pagebreak
冬闲变冬忙 “额河第一村”的华丽蝶变
12月22日,在新疆阿勒泰地区富蕴县可可托海镇塔拉特村,村民为游客表演“姑娘追”。
新疆阿勒泰地区富蕴县可可托海镇塔拉特村是额尔齐斯河源头第一个村落,被称为“额河第一村”。
近年来,塔拉特村搭上旅游扶贫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快车,全面开启额河旅游特色村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等建设项目,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逐步形成“吃住行游购娱”一条龙服务产业链。这个冬季,村民们不再“猫冬”,纷纷投身到红火的“冰雪经济”中,拓宽增收致富路径。
新华社记者 丁磊 摄pagebreak
京雄高速全线通车运营
12月28日,车辆行驶在京雄高速北京段上(无人机照片)。
当日,京雄高速公路北京五环至六环段顺利贯通。至此,京雄高速全线通车运营。
京雄高速是北京连接雄安新区的直通高速公路,主线全长约97公里,其中北京段约27公里、河北段约70公里。从北京西南五环到雄安新区,全线行驶时间约1小时。
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pagebreak
五年后,那个搬出大山的女孩还好吗?
拼版照片:上图为吉雪在安顺市西秀区启新学校的操场跳皮筋(2023年12月22日摄);下图为在安顺市西秀区岩腊乡龙潭村,吉雪背着书包经过一辆帮助搬迁的货运车(2018年4月22日摄)。
2018年,家住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岩腊乡龙潭村格沙苗寨的6岁苗族女孩吉雪,与家人一起从缺水、耕地少、海拔高的格沙苗寨搬迁至50公里外的西秀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彩虹社区,走出大山,开启了新生活。
五年过去了,在吉雪和家人的新家园里,小区配套设施更加完善,幼儿园、小学、初中、社区医院、超市等就在家旁边。原来她上幼儿园要走两个多小时山路,现在从家到学校步行不到十分钟路程。
吉雪一家搬迁前后生活的变化,也是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时代巨变的缩影。
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pagebreak
雪后海上生产忙
12月27日,在山东省荣成市爱伦湾海洋牧场,渔民在收获鲍鱼(无人机照片)。
最近,在山东省荣成市各大海洋牧场海上养殖区,渔民们趁着雪后晴好天气,驾驶渔船出海,开展各类海上生产作业,呈现出一派海上冬耕的繁忙景象。
新华社发(李信君摄)pagebreak
拉萨贡嘎国际机场新建第二跑道投入运行
12月26日,飞机从拉萨贡嘎国际机场起飞。
当日上午,从成都飞来的国航CA4401航班平稳降落在拉萨贡嘎国际机场第二跑道,拉萨贡嘎国际机场成为国内首个双跑道运行的“高高原”机场。
新华社记者 姜帆 摄pagebreak
传承古艺酿琼浆
12月21日,工人在河南省宝丰酒业有限公司的酿酒车间作业。
寒冬时节,河南省宝丰县宝丰酒业有限公司的酿造车间却热气蒸腾,一片忙碌景象。河南省宝丰县酿酒业历史悠久,是中国传统蒸馏酒发源地之一。由于气温适宜,每年秋冬季是一年中最忙碌的时间。宝丰酒采用传承近千年的“六艺酿酒法”传统技艺,即选料、制曲、蒸粮、摊晾、入缸、蒸馏,期间需要经过一百余道工序,生动展现了中国传统酿酒技艺的匠心独运。
2008年,河南省宝丰县申报的蒸馏酒传统酿造技艺(宝丰酒传统酿造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pagebreak
临时教学点的多彩课堂
12月27日,学生在积石山县柳沟乡尕集春蕾小学临时教学点上课。
随着震后生产生活秩序逐步恢复,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当地中小学本周按照“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学校教学与临时教学点相结合”的原则有序复课,150多个临时教学点开课,千余名教师下沉一线开展教学辅导。
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pagebreak
西湖冬景
12月26日,游客在杭州西湖断桥欣赏日出。
冬日,杭州西湖部分水域水面结冰,冰面、残荷与朝阳共同构成美丽画卷。
新华社记者 江汉 摄pagebreak
秦巴深处 腊味飘香
12月24日,陕西一家食品科技发展公司的工作人员在陕西省汉中市镇巴县小洋镇绿色产业园食品加工厂熏制车间检查腊肉。
镇巴腊肉是秦巴山区代表性“土特产”,2010年获批成为国内首个腊肉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近年来,陕西省汉中市镇巴县建立健全标准体系,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布局腊肉全产业链。
新华社记者 邹竞一 摄pagebreak
传统渔猎冬捕
12月28日,游客在查干湖冰面上观看冬捕。
当日,查干湖第22届冰雪渔猎文化旅游节在吉林松原查干湖冰面上启幕。活动现场,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相聚观赏冬捕盛况,感受冰湖腾鱼的丰收喜悦。
新华社记者 张楠 摄pagebreak
成都街头的锅庄舞会
12月16日,雍吉(前右)和扎西泽仁(前左)在成都锦外中心附近的广场上领跳锅庄。
“95后”藏族姑娘雍吉来自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金川县。2014年她离开家乡到成都求学,之后留在成都成为一名幼教老师。她喜爱藏族传统舞蹈“锅庄”,还在社交平台分享自己跳舞的短视频。
2021年,雍吉与来自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县的洛桑日者、来自甘孜州德格县的扎西泽仁一起组建了“卓热查姆锅庄团队”(藏语“卓热查姆”意为“欢乐与壮观的舞场”)。他们凑钱买了灯和音响,在成都锦外中心旁的小广场欢乐起舞。
经过互联网传播和口口相传,他们的舞团活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最热闹时有近千名各族群众参与,大家一起享受舞蹈和音乐带来的快乐。
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