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4月8日电(记者 李楠)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乡村全面振兴被赋予了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该意见特别强调了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的重要性,将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所长吴文斌在接受新华网专访时指出,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提升粮食产能的关键,通过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和提升地力来弥补耕地数量不足,进而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基础。同时,他强调,稳步推进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战略部署,不仅关乎民生,更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也是破解我国耕地资源瓶颈、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关键路径。
关于如何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建一亩、成一亩”,吴文斌认为,
一、分区分类推进建设。根据区域特点、农业生产特征和生态保护需求,优化建设布局,制定分区建设标准和技术路径,有针对性破解农田生产障碍因素,优先把东北黑土地区、平原地区、具备水利灌溉条件地区以及粮食产量高和增产潜力大地区的耕地建成高标准农田,在有条件地区开展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建设质效。
二、优化建设内容。高标准农田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和农田地力提升活动2大方面,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等8个具体内容。既要突出田块整治、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和电力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田外观形态质量,还要将建设重点放在田内,因地制宜,突出土壤改良、地力提升等内在质量建设,鼓励进行数字化、信息化等配套设施建设,真正实现“高标准”,提升工程综合效益。
三、强化全程监管。规划设计阶段要充分征求农民意愿,进行实地测绘和必要勘察,实现科学选址;施工建设阶段要严格落实“四制管理”,加强进场材料检测,严格按照施工技术规范建设;竣工验收阶段要严格质量控制,落实“县级初验、市级验收和省级抽验”程序。加强资金监管,真正把资金用到耕地上。
四、突出科技创新支撑。推广先进适用的节水灌溉、土壤退化治理、生态构建、地力提升等技术和装备,强化全流程信息化监管,推进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
吴文斌在接受采访时指出,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对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强调完善农民全过程参与项目实施机制,并明确了质量监管的重要性。这一举措旨在确保高标准农田建设真正体现“为民而建”的理念,同时保障建设成效,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
据吴文斌介绍,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尊重农民意愿,调动他们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此,要加强政策宣传和案例推介,引导农民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提出建设需求,确保建设内容更加科学合理,技术指标更加精准。此外,通过以工代赈等方式,鼓励农民参与建设施工,扮演“施工员”和“监督员”的角色,以提升农田建设的透明性和公开性,确保高标准农田是“利民富民”工程。
在确保农民参与的同时,中央一号文件还强调了工程质量全流程监管的重要性。吴文斌表示,质量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生命线。为此,需要建立完备的质量管理制度体系,明确各阶段的质量要求和监管要求。同时,将强化常态化质量抽检,及时发现问题并整改,确保工程质量符合标准要求。
为了进一步提升工程质量监管效能,中央一号文件还提出建立专业化监督机制,并引入新技术手段。吴文斌透露,将完善专业化农田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检验体系,组建专业化技术力量,以提升监督检验的技术水平和专业性。同时,还将建立问题发现机制,通过“群众监督随手拍”小程序和“投诉举报电话”等方式,畅通社会与群众监督渠道。此外,将充分发挥数字信息技术在质量监管中的作用,运用卫星遥感粗查、无人机详查、实地抽查等多种监测手段,构建“天上看-网上管-地上查”的动态监管新模式,提升监管效能,确保建设成效。
为确保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工作有序、高效推进,吴文斌提出了以下建议:
首先,要统筹总体部署,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系统理念,依据全国五大盐碱区的特点进行分区治理。针对各区域盐碱化的具体情况,合理安排目标任务、开发布局和技术路径,并制定综合性的技术方案,以实现科学合理的整县域推进。
其次,技术创新是提升治理效能的关键。应加大科技投入,按照“土壤改良”和“作物耐盐”并行的思路,构建并推广适用不同区域、不同土壤类型、不同种植模式的盐碱地治理技术模式。同时,要推进农业核心技术的攻关,聚焦多个方向进行颠覆性、突破性的技术创新应用,确保科研成果能够迅速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再者,资金保障和后续管护同样重要。需要构建多元化的投入机制,设立专项资金以提高盐碱地治理及后续维护的资金支持。此外,还需强化新型主体在盐碱地治理中的责任,制定完善的建后管护制度,确保治理成果的可持续利用。
最后,推动产业发展是实现综合效益的有效途径。通过科技创新培育盐碱地特色农业和未来产业,构建全产业链条,聚焦重点盐碱地分布区,将盐碱地治理有效融入乡村振兴和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工程,打造盐碱地生态化综合治理与持续利用新模式,以稳步推进盐碱地产业的全面发展。
这一系列举措的实施,不仅有助于破解我国耕地资源的瓶颈限制,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还将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开辟新的路径。随着试点工作的深入推进,我国盐碱地治理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为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进入新时代新征程,我国耕地保护利用任务没有减轻,而是更加艰巨。耕地保护利用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创新。”吴文斌表示,未来,资源区划所将聚焦耕地科技创新国家队使命职责,依托北方干旱半干旱耕地高效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耕地保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平台,优化学科体系、任务体系、人才体系、平台体系和资源配置体系,强化耕地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建设耕地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国家战略人才力量,推动高水平耕地科技自立自强,为夯实我国粮食安全根基提供有力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