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如何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涵养“大思政课”,是广西大学党委认真探索的思想政治工作时代课题。
一、基本情况
广西大学党委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并根据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的要求,努力探索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大思政课”的教育教学新路径。以“四融四全”模式推进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涵养“大思政课”:融入第一课堂,全员开展课程思政;融入第二课堂,全过程实施日常思政;融入第三课堂,全方位开展实践思政;融入第四课堂,全时段开展网络思政。坚持开门办“大思政课”,着力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推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形成强大育人合力。
二、主要做法
(一)把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第一课堂,全员开展课程思政
“第一课堂”指的是思政课和专业课的课程教学。近年来,学校出台《广西大学争创全面一流十大工程》,提出教师全员实施课程思政全覆盖,并印发《广西大学“立德树人堂堂讲”课程思政实施方案》,明确将“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作为思政课、课程思政重要内容,引领教师将其融入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中 ,融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于一体。
经过实践探索,学校党委提出“事→理→德→人”的课程思政教学方法,通过课程知识的“事”(知识点、案例),提炼出“理”(哲理、道理),“理”升华为“德”(品德、公德),以“德”育时代新“人”。广大教师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这个“理”融入课程教学,加强课堂感染力,涌现出一批专业结合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优秀案例,如《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讲团结奋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扬建党精神,《土木工程材料》讲工匠精神,《工程水文学》讲抗洪精神,《机械工程概论》讲机械校友“核潜艇助推手”魏乃文的故事,宣传“两弹一星”精神等。这些课程通过讲好精神谱系故事,引发学生们学习兴趣,达到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育人目的。
(二)把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第二课堂,全过程开展日常思政
“第二课堂”指的是校园文化课堂。学校把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第二课堂”,在日常思政中启发学生学思践悟。在毕业典礼等重要场合讲“大思政课”,引领教职员工开展多种活动,繁荣校园文化。
一是把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新生入学教育。近几年来,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坚持开讲“开学第一课”。同时,在新生入学教育周开设“井冈山斗争与井冈山精神”“厚植家国情怀,传承企业家精神”“弘扬伟大抗疫精神,激扬青春力量”“铭记湘江战役历史,弘扬伟大长征精神”等专题报告,引导学生以精神谱系扣好大学第一粒扣子。
二是把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文化载体。充分运用校史校训、建筑场馆等文化载体,结合“勤恳朴诚”的校训与首任校长马君武提出的“三拼精神”、“锄头主义”,大力宣传“三牛精神”。在大学生活动中心打造宣传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人物和事迹文化墙,不定期组织学生参观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文化展。
三是把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学生社区活动。依托入驻一站式学生社区的辅导员工作室,开展学习沙龙、理论宣讲、VR体验、党员先锋志愿服务等活动,深化学生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认识。
四是把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主题活动。依托“大学生成长吧”,举办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故事会100多场;组织开展“追寻红色记忆 基因代代相传”革命文物进校园;组织党史知识竞赛、红色歌曲大家唱、红色书展、红色观影、红色校史展等形式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主题班会、党日和团日活动超1000场。
(三)把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第三课堂,全方位开展实践思政
“第三课堂”指的是社会实践课堂。学校利用好社会大课堂,积极探索实践思政模式,组织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教学。
一是开展“锤炼奋斗精神”主题实践教学。打造“理论学习+现场教学+亲身体验 ”的教育实践活动,组织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宣讲团到广西防城港市、百色市、全州县、平陆运河工程以及遵义、瑞金、井冈山、西柏坡等地,由辅导员带领学生开展精神谱系学习体验和理论宣讲;走进现场体验丝路精神、脱贫攻坚精神、工匠精神、长征精神、苏区精神,将社会实践活动转化成鲜活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是走向祖国大地,领悟精神实质。2024年暑假组建40支学生实践团队,到边关、农村、社区、企业、科研院所、军营、大国重器,感受科学家精神、劳模精神、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深切体悟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丰富内涵。
三是组织辅导员体验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连续4年组建辅导员队伍到百色、井冈山、延安、深圳等精神谱系地标开展系统培训,现场体验、领悟老区精神、井冈山精神、南泥湾精神、张思德精神、延安精神、特区精神和改革开放精神,提升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素养和工作能力。
(四)把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第四课堂,全时段开展网络思政
“第四课堂”指的是网络课堂。学校紧跟互联网时代浪潮,从立德树人的高度和“大思政”的角度,把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中。
一是打造微矩阵。学校融媒体中心精心打造以广西大学公众号、西大微雨无声、西大团学小微和易班为主阵地的微矩阵。这些微平台覆盖全校学生,全时段占领网络育人高地,传播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
二是设置微栏目。常设《辅导员说》《青春说吧》《大学生成长吧》、《00后话百年》《老党员说》等5个微栏目,打造师生同参与、共创建的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为主题的微作品。2024年发布内容超300期,相关视频100多个。
三是创作微作品。深入挖掘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元素,制作易于传播的微电影、微课。学校创作的《铭记正义之战,弘扬抗美援朝精神》《延安精神永放光芒》《弘扬科学家精神,书写时代篇章》《领悟改革开放精神激发干事创业动力》等作品,在全国全区网络文化节等活动中获嘉奖。
三、 工作成效
(一)初步形成协同育人“大格局”。学校党委建立“大思政”、“大教务”、“大科研”、“大后勤”、“大协同”课程思政全链条联动保障新机制。以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主力,各部门、其他各院系积极参与,携手共促“大思政课”育人格局。
(二)初步组建队伍联动“大师资”。校党委书记和校长带头每年为本科生上“思政大课”,四大课堂平台汇聚课程名师、思政专家、辅导员模范、社会导师等榜样力量,“大师资”队伍人员构成不断优化,形成全校90个教师党支部、167个基层教学组织协同推进课程思政育人的良好氛围。在广大教师教育引导下,近年来毕业生积极参与研究生支教团、西部计划、参军入伍、选调生等基层项目,担当意识增强,育人成效明显。
(三)初步搭建时空一体“大平台”。充分利用大学生活动中心、“一站式”学生社区等空间,运用“导师有约”、“青椒沙龙” 、“青春思享荟”等3个师生交流品牌活动,为学生答疑解惑。构建课程新媒体矩阵,让广大教师用好网络新课堂,推送精神谱系相关作品。
(四)初步打造铸魂润心“大课程”。“四个课堂”在校内已累计开展课程、宣讲、活动超2000场,累计4万余人次参与,形成一批思政金课,《昆仑关大捷—在全民族抗战中铸就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3门课程被认定全区高校“大思政课”示范课堂,建立课程思政案例库200余个,获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14门。学校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涵养“大思政课”的工作得到了光明日报、人民日报、中新报、中国教育报、学习强国等主流媒体的宣传报道。
(五)初步形成精神谱系育人“大品牌”。学校打造一系列宣讲品牌,已经在区内外形成示范效应。其中,《00后话百年》栏目经验推广至广西全区,引发全区青年的接力宣讲;《辅导员说》录制宣讲视频91期,多个作品获得全国全区网络文化作品奖项;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宣传教育为建设方向的4个辅导员工作室获得自治区教育厅高水平工作室立项建设;通过学校的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结合校史面向社会宣讲精神谱系故事,助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
四、经验启示
(一)坚持整体协同推进。在大学生中深入有效开展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在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建立起各部门统一思想、整合资源、聚合场域的协同机制,整体推进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涵养“大思政课”的工作格局。
(二)坚持课内课外一体。 学校要引导广大教师丰富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把精神谱系的具体素材转化为鲜活的教学内容,同时强化实践教学,建好实践教学基地,把思政课堂搬到红色基地、田间地头、改革开放前沿等更多现实场景,促进校园教育与社会教育有效对接。
(三)坚持校内校外联动。学校要充分发挥组织育人功能,各级党政干部和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带头宣讲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专题党课、团课 ,大力开展精神谱系宣讲活动,丰富校园文化。依托地方性红色资源,构建贯通校园与社会全时空的思政“大课堂”,让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文化体验入脑入心。
(四)坚持线上线下结合。全面推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大学生网络思想阵地,既要运用媒体资源,又要加强原创网络文化作品,用学生愿意接受的新媒体载体形式把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有意义更有意思”地传播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