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日,由《中国远程教育》杂志社主办的2024(第三届)终身学习成果交流会在武汉举办。
清华大学原副校长、文科资深教授谢维和在题为《教育数字化的学习基础》的报告中表示,真正的学习是要达到和实现人的内在素质与能力的持久或永久的变化。他认为,要避免快餐式学习和机械式学习。数字化学习天然具有的随时随地可学、知识碎片化等特点,是其优点但也容易带来学习不系统、不连续的问题。因此,数字化学习必须充分尊重学习科学及其基本规律。他表示,学习的机制应该具有时空的整体性与系统性,学习的内容应该注重学习者经验的连续性,学习的过程应该具有一种反思与建构的连续性。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汪琼在主题为《智能时代的新学习方式》的报告中提出,我们正在进入新的智能时代,AI正在成为教与学的伙伴,而不只是效率工具,这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汪琼认为,从纸面转到屏幕,不仅改变了阅读方式,还影响我们投入阅读的专注程度和沉浸其中的深入程度。长期上网的人养成了快速浏览而不细读的阅读习惯。技术也影响了我们的阅读偏好。当我们在图书馆开放书架查找图书的时候往往会有意外发现,包括看到冷门书籍;但网络搜索引擎经常根据点击率推荐文章,引用越多的文章就越容易被引用。她表示,记忆是个人灵感与创造力的来源,记忆得越多,思考会更清晰;记忆会让大脑发生变化,以后更容易学习新的想法和技能。
“从个人来看,要做到终身学习,需要在不同年龄段、不同学习段、不同工作段持续不断地跨界学习”。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终身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吴遵民在题为《现代终身教育的实践图景》的报告中说:在学龄段,需要“家校社”协同与融合,促使个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工作段,个体需要具有跨界的意识与能力,以平衡工作、生活以及继续学习的关系。他表示,“要在终身教育的整体框架中思考如何推进与落实每个具体学段的教育,把终身教育理念落实到与人成长有关的每个具体场域”。在政策支持和保障方面,可通过多部门联合推进的方式制定终身教育政策,亦可以通过最大限度整合各种教育资源、搭建良好教育平台的方法保障普通人群的终身学习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