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患者大多希望尽可能少花钱,又能治好病。但毕竟绝大多数患者是非医学人士,对很多关乎治疗费用的用药政策、治疗方案等都理不清头绪。比如,为什么有些创新药上市以后,要过两三年才会进医保?为什么有专家说,肿瘤患者活得长与短,初期的治疗至关重要?
以下是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委会常委、秘书长,江苏省肿瘤医院内科行政主任、主任医师沈波接受新华网客户端《新华大健康》采访实录。
新华网客户端《新华大健康》:每个有医保的患者都希望治疗费用能报销,但有些创新药没进医保,价格昂贵,患者用不起,类似这样的困惑、困扰比较多,作为临床肿瘤专家您怎么看?
沈波:昨天就有患者问我创新药的问题,说新药是不是就是好药?另外,很多患者或者家属认为,好药应该留到后面再用。为什么一些创新药上市以后,要过两三年才会进医保?主要还是费用的问题。因为创新药上市初期比较贵,经过临床使用一定时间以后,政府会跟药企去谈判,如果企业把相关药品降价,药品就有机会进入医保,有了医保,药物的可及性覆盖大了,用的多了,患者经济上能承受了,这样对患者、对药企都有益处。比如,一个比较有特色的药是用来治疗骨转移的,它是在国内第一个上市的同类药物,而且在临床上用得比较广泛,不单单是肺癌、乳腺癌,还有前列腺癌等很多肿瘤患者到晚期常常伴有骨转移,这个药对骨转移是很有效的。当年这个药上市不久,一个疗程自费零售价5000多元,进了国家医保目录后,由5000多元降到了1000元多一点,降了将近80%,很多骨转移患者从治疗中获益。
一些新的好的创新药物,在做临床试验的时候,都是选择与目前的一些基本治疗、标准治疗去相比的,或者进行了标准治疗失败以后,用这个新药看看它有没有疗效。很多创新药往往先在后线开始使用,慢慢往前移到二线,甚至到一线。在药物整个的研发和临床使用的过程中,它都是从后线用,逐步往前到一线,它是这样一个过程。当然我们在治疗的指南和规范里面,它要求治疗都是分步走,先怎么样再怎么样。治疗要有规范,但是在我们临床实践治疗中,临床医生,尤其像我们这种在省里肿瘤治疗最高等级的医院,很多治疗需要个体化考虑,临床用药有时其实它还是要突破指南、高于指南。如果说省肿瘤医院医生用药都是捧着书看,没有个体化、没有创新,会导致治疗的固化。因为每一个患者都是有特点的,需要个性化治疗的,打个比方,同样是一个40岁的人,同样的病情,同样的病理类型,同样的分子特征,他的用药就一定一样吗?其实并不一样,因为这个人可能他的治疗诉求不一样,他的经济条件不一样,有的人的意愿更多是追求不良反应小;有的人则希望只要我能活得长,花多少钱也没问题,或者说治疗上反应大一点,吃点苦也愿意。每个人的诉求可能都不一样。所以说我们医院很多创新药,包括刚上市的药,在临床使用的时候,有时候跟指南、跟说明书是相匹配的,有时候是超出指南,超出适应证,或者超出指南范围去使用的。还有一个就是患者和患者家属对这样的新药,怎么认识?经济能不能承受等等问题都是现实中普遍存在的。
新华网客户端《新华大健康》:治疗方案跟肿瘤患者的生存期有多大关系?靶向药和化疗哪个会作为优选?
沈波:在肿瘤治疗过程中,患者活得长不长,起初的治疗很重要。一线治疗没有效果再换二线,往往第一线治疗和第二线治疗的有效时间长短,基本上决定了患者最终的生存期,开始治的好他就容易有好的预后。比如像肺癌患者,如果本身有靶点的,会优先选用靶向药,靶向药效果不好再用化疗。靶向药有效率相对高,有效时间长,患者的生活质量高,开始好了他后面就好,肿瘤治疗总体有这样一个趋向。在肿瘤治疗里面有很多辅助用药,比如说止吐药、升白药等一些对症处理措施都先进了,大部分患者通过治疗以后,他的副反应不重或者很轻,有时患者就会问医生:是不是没有反应就没有效啊?这也是患者认知的一个误区。另外,很多患者治疗以后,他这个不吃那个不吃,也就是老百姓说的忌口。西医讲究的是营养均衡,荤素搭配,恰到好处就好,没必要盲目忌口。
新华网客户端《新华大健康》:在帮助患者节省治疗费用方面,医生能做些什么?
沈波:医生往往不能仅仅是一门心思看病,还要做会计师。因为医保支付的原因,各种各样的考核指标等,所以说,我们医生要学好、要了解医保政策。要用好医保政策能帮助患者少花钱,并在医保范围内做好治疗,医生往往需要去了解患者转入地的具体医保政策跟流程,你学得好、用得好就诊就很方便,患者也就能享受到更多的便利和国家的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