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5月23日电(吴起龙) 5月19-23日,由国际燃气联盟(IGU)主办以“赋能可持续未来”为主题的第29届世界燃气大会(WGC2025)首次在中国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开幕。大会期间,中国燃气集团董事会主席、总裁刘明辉在接受新华网专访时直言,中国燃气正从传统能源企业向科技型综合能源服务商跨越,AI渗透率超90%的目标不是数字游戏,而是重构产业生态的必经之路。
现场,他以“智慧能源、绿色低碳、多元服务、全球协同”四大关键词勾勒出中国燃气致力于打造“为社会提供全方位智能化美好生活服务的大型科技集团”的中长期愿景,并强调将通过技术创新、开放合作与民生保障“三驾马车”,助力能源产业转型升级。
中国燃气集团董事会主席、总裁刘明辉(左)接受新华网专访
从传统燃气企业向科技型综合能源服务商跨越
面对全球能源变革浪潮,刘明辉将中国燃气的战略转型归纳为“双轮驱动”:以科技创新重塑运营模式,以绿色低碳重构业务版图。他表示,企业正从传统管道燃气供应商向“全球领先的综合能源服务商”蜕变,而“智慧能源”正是这一蜕变的核心驱动力。
“我们提出未来核心业务的AI渗透率要超过90%,这意味着从气源调度、输配管理到终端服务的全链条,AI技术将成为决策与执行的‘大脑’。”他以具体案例展示技术赋能成效。
在气源采购环节,AI算法通过实时分析国际气价、运输成本、用户需求预测等多维数据优化采购策略;在输配管理中,基于AI的智能巡检系统与激光甲烷检测技术结合,已显著降低事故率,并通过数字孪生中台实现全国管网的实时监控与调控。
刘明辉进一步阐释,中国燃气构建的“六大AI发展引擎”(管理超脑、安全聪脑、服务云脑、能源智脑、生态元脑、文化强脑)正在重塑企业运营逻辑。比如,安全聪脑通过AI智能体精准识别巡检图片中的隐患,实现安全管理的全链条覆盖;服务云脑整合2亿用户数据,提供个性化能源解决方案。
对于“绿色低碳”的战略导向,他表示这是企业践行社会责任的必然选择。“我们不仅要保障能源供应,更要推动能源结构的绿色变革。”刘明辉介绍说,中国燃气在光储充、生物质能源等新兴领域的布局已初具规模。
具体来看,在农村地区推广生物质气化项目,将农林废弃物转化为清洁燃气,解决农村能源供应问题的同时减少秸秆焚烧污染;在城市布局的光储充一体化电站,通过“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助力城市低碳发展。
“截至目前,企业投运的燃气管线覆盖近6000万家庭用户,华北地区‘气代煤’工程惠及众多人口,正逐渐成为清洁能源替代的典型样本。”他说,这些实践不仅助力企业构建“生产-传输-消费”全链条减碳模式,更通过“五恒系统”“直饮水”等创新服务,将能源供应升级为生活品质解决方案。
依据政策创新保供,在市场与民生间寻找平衡点
面对《关于完善价格治理机制的意见》带来的行业变革,刘明辉认为政策体现了“市场主导、民生优先”的双重逻辑。“一方面,价格机制改革推动燃气价格更真实反映市场供求与成本,这要求企业提升运营效率;另一方面,政府对民生用气的调控保障,也需要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确保供气稳定。”他解释说。
在天然气价格尚未全面理顺的背景下,中国燃气首创的“保供协议”模式成为破解困局的重要手段。“‘保供协议’的核心是政企协同、责任共担。”刘明辉说,该模式通过明确政府与企业的权责边界,政府承诺对气价倒挂产生的成本进行补贴并协调气源;企业则保障民生用气优先及供气安全,形成长效保障机制。
据介绍,这一模式目前已在多地落地,覆盖主要“气代煤”区域,政府通过约定补贴发放时间节点和比例,有效缓解了企业资金压力。同时,企业通过扩大LNG现货交易、建立价格指数体系等举措,推动气源采购市场化,缩短上下游价格联动周期,实现成本的合理疏导。
当谈及民生保障时刘明辉表示,企业的经济效益必须与社会效益同步考量。中国燃气通过优化供气网络、提升智能调度能力,在极端天气下实现民生用气稳定供应;同时,依托“壹品慧”平台整合多能源服务,为用户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实现从“单一供气”到“综合能源服务”的转型,提升服务粘性的同时助力降低用户能源成本。
公开信息显示,在2024年-2025年冬季保供中,中国燃气实现“零安全责任事故、零投诉、零舆情、零断供”的“四零”目标,累计供应天然气超120亿立方米。
布局海外发展新兴业务,在转型中开辟增长新路
在深耕国内市场的同时,中国燃气正以“新能源投资”为突破口,加速海外业务拓展。刘明辉透露,企业重点布局欧盟与东南亚市场,形成“技术输出”与“市场开拓”的互补格局。
“欧盟是全球能源转型的引领者,在碳中和政策、新能源技术研发上具有优势,我们在当地推广光伏储能一体化解决方案,参与电网配套储能服务,既能学习先进技术,又能推动中国技术标准的国际化。”他补充说。
而在东南亚,刘明辉则看到了快速增长的能源需求与政策红利。“相关国家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中,能源需求增速显著,且政策鼓励外资参与能源基建。”他说,中国燃气在当地聚焦生物质能源、光伏及储能业务,为工业园区提供清洁能源解决方案,助力中国企业出海的同时,推动当地能源结构优化。
与此同时,中国燃气还通过本土化运营策略,如推出符合当地需求的智能厨卫产品、培养本地管理团队,降低文化差异带来的运营风险,逐步打开海外市场。比如,在东南亚运用技术优势、设备生产能力等提供能源服务,在北欧投资新能源项目,均取得了良好收益。
对于新兴业务的战略价值,刘明辉认为这是企业抵御市场风险、创造新利润点的关键。“从单一燃气供应到多能源服务,我们依托既有燃气管网和用户网络,实现了‘一次入户、多元服务’。”他介绍说,通过改造燃气管网为“多能输送”通道,在加气站叠加充电桩、光伏设施,提升资产利用率;而针对不同用户群体推出的定制化能源解决方案,有效提升了市场竞争力。
据了解,刘明辉连续多年在春节期间带领公司高管团队走访基层员工和燃气场站;采访中,他也多次提及“员工即企业”的管理理念。“通过走访一线,我们深入了解员工需求,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实地考察场站运营情况,为管理决策提供依据。”他解释说,这一行动本质上是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融入管理细节,既提升团队效能,又筑牢安全生产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