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青年政治学院紧跟时代发展“鼓点”、摸准党员需求“脉搏”,量身打造“互动式、沉浸式、体验式”立体化党员教育体系,让党员教育“提色增味”。
不一样的理论学习:互动式点单“补钙壮骨”
推进党员教育“联学联讲”,在思维碰撞中坚定信仰。学校依托“山青大讲堂”,采取党委书记带头讲、党建专家专题讲、身边典型示范讲、支部书记轮流讲、普通党员自荐讲等方式,构建三个结合的联讲体系,变“单一平面授课”为“立体联合学习”,让党员在交流碰撞中感悟思想伟力、坚定理想信念。
丰富理论学习“营养套餐”,在多元课堂中汲取力量。满足党员教育共性需求,开设《党的基本知识》等党建类公共选修课。贴近党员个性需求,精心打造“指尖上的党课”“光影里的党课”“剧场里的党课”等系列艺术党课,让理论学习趣味十足。聚焦党的基层组织党务工作者现实需求,开设党务工作专业,培养具有“青年政治”特质的高层次创新型党务工作者。
打造平台“充电矩阵”,在移动阵地中“充电续航”。增强网络媒体在理论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打造“哲想哲思”“四史学堂”等网络学习栏目。结合专业学习,师生联动创刊《青年之见》《青年之思》,以青年之笔书写青年思辨、青年认同,以青年话语描绘青年见识、青年见解。编创红色教育资料,出版《红色文化在齐鲁》《沂蒙红色文化读本》等著作,绘制出版《山东红色地图(地标)》。创作“山青音话”“山青音画”微党课,以“听、说、学、看、思、悟”等方法联动学习充电矩阵,满足党员“随时随地自主学”的实际需求。
不一样的认知体验:“沉浸式”盛宴升华情感共鸣
用声音传颂经典,在有声语言中道出理想信仰。将青年文化传播、红色精神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讲好山东故事根植专业课堂作品创排,编排的系列红色舞台剧、话剧,将平面化的“资料”人物与事件变成立体化的舞台艺术形象,以不生硬、不刻板、具有艺术高度的方式将红色故事演绎给广大党员。
借光影提振精神,在声画世界中再现经典形象。在党员教育培训中精心设计“舞台上的党课”“荧屏上的党课”观影活动,将党员教育搬到舞台、融入荧屏,以声画再现英雄人物,借光影穿越时空重温历史,在视听冲击中让受众们更直观地感受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的历程,使“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党员形象镌刻心中。
以舞剧再现历史,在艺术浸润中深化红色记忆。立足舞蹈专业特色,用诗化的舞蹈语言讲述红色故事、诠释红色精神。编演红色舞剧、红色剧目,使受众沉浸式体悟党与人民的血肉联系,深情回味党的峥嵘百年。今年新创作的以新时代“挑山工”精神为主题的舞剧《挑山》,是近年来不可多得的反映当代社区工作者精神面貌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
不一样的身体力行:“体验式”项目淬炼担当有为
定向追光前行,坚定理想信念。设计《党史百年征程》《重走长征路》等“忆初心”系列主题红色定向打卡活动,使党员同志们在任务环节中重温党的光辉历程,深刻感悟革命先烈坚定执着的信仰、为国为民的初心和甘于奉献的情怀。
画笔绘染英模,缅怀先辈伟绩。以绘染青年英模画像的艺术形式,带领党员同志在挥洒笔墨中与革命先辈展开一场跨越百年时空的对话,回顾革命先辈们感人至深的动人事迹,体悟红色青年精神,凝聚红心向党的青春力量。
打造先锋剧场,提升党性修养。依托“党建先锋剧场”,打造党性教育的“流动课堂”,让受教育者身临其境地深入了解党的组织生活,为党员教育提供直观、规范的组织生活样板,实现自我教育和教育他人的双重成效。
非遗文创赋能,诠释红色魅力。创建“艺相空间”红色文化创意工坊,开设“柳编红星”非遗手造、“剪映初心”非遗剪纸等体验项目,让党员同志在动手制作中感知红色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躬身项目锻炼,践行使命担当。将党员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融合,先后与济南战役纪念馆、红嫂纪念馆(临沂)、山东省党史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开展合作,依托省志愿服务研究基地、原山党性教育实践基地等,带领党员躬身乡村振兴、文化建设、区域经济发展等社会服务项目,在真题实做中践行忠心向党的责任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