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6日,“新物种”科学素养与想象力开发者大赛“未来之‘书’”决赛在第三届嘉德国际艺术图书展期间(以下称“嘉德书展”)举办,决赛现场评选出金奖、银奖、铜奖、优胜奖和非竞赛单元特别大奖。“陨石之书”获得未来之“书”金奖。据悉,这也是该大赛“未来之问”的首个AIGC产业融合赛道。
探寻跨行业融合灵感:“未来之‘书’”是面向未来的产业赛道
“未来之‘书’”创意赛道单元的提议者、嘉德书展总策划人寇勤表示,100多家来自海内外的出版机构云聚书展,大家既感慨文明的过往和出版业的当下,更关注明天与未来的知识分享,谁来承担、何以为介?每个人心目中未来“书”的样态、功能、模式都可能千差万别,我们希望更多的“提问”者和更多的幻想家。因此,新物种组委会和嘉德书展共同发起“未来之‘书’”的全球创意征集,征集创意设计方案与产品,从“书”在未来社会的产品形态、产业方向、科技走势、商业模式等角度,探索数字化、智能化时代的艺术图书和艺术出版产业的不同可能。参赛者以AIGC等“人机融合共创”的方式共同完成对未来之“书”的创想,促进我们与彼此的对话、与行业的对话、与其他物种的对话、与未来的对话。
据了解,入围决赛的四件作品由来自全国9所高校的11名学生分别组队合作完成。其中,除来自厦门大学的李东芳、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的张艳伟、华侨大学的王铭创作的《陨石之书》获得金奖外,天津工业大学吴黎微、中国人民大学余孟阳作品《超世之书》获得银奖;北京服装学院徐鸣璐、北京邮电大学叶知秋、北京理工大学张欣怡及中央美术学院欧阳秋月作品《人类游弋书》获得铜奖;来自北京邮电大学的邵雯雯和北京服装学院的汪海洋作品《水果之书》获得优胜奖。德国波恩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客座讲师、人工智能艺术家陈天禅借助AI完成的《未来之书—物质与意识》获得非竞赛单元特别大奖。
感受跨界思维碰撞:产业融合与学科破圈下的教育之变
新华社原副社长、常务副总编辑马胜荣指出,现代社会真正的创新不只是简单改良和优化,而是能否实现颠覆性的突破。这种突破是很不容易的。就教育而言,需要打破惯性思维的激发与唤醒,也需要良好的生态氛围,具有包容失败的试错机制,就如“新物种”提出的“没有围墙的实验室”。同时,人工智能带来的哲学和文化层面的思考尤其需要引起我们高度关注。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栾轶玫表示,以“未来之‘书’”为产业赛道的“新物种”提供了一种面向未来教育的新模式——没有围墙的教育;未来新闻传播教育的核心是科技+艺术+有效沟通,“新物种”大赛和研修营正是这样一种结合了“想象力、科技素养与公众沟通”的复合能力的传播实践;用一句话概括学生们的参赛作品:既仰望天空,又脚踏实地——作品透出学生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与很接地气的现实可转化力!这使得“未来之书”是一本学以致用之书,不止于想象、思考、阐释,更在于付诸实践。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庄维嘉表示,“知识的传递方式,将在AIGC的推动下,迎来前所未有的变革。这次评审观摩,不仅让我对AIGC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更让我突破了对于所谓名校和普通高校学生水平的固有认知。创造力培养,是激发每个人潜能的关键。”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刘胜枝评价本次大赛是科技与人文、行业与教育跨界融合的一次大赛,是一次充满想象力的教育实践!不同背景的导师、不同大学的学生、高密度的烧脑训练,奋勇争先的创造氛围,打破常规,相互碰撞,激发创意和想象。在AIGC的加持下,人人如神笔马良,妙手丹青描画未来之书。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胡泳、知名数字艺术家岳路平、部分参赛学生和蓝星球科幻电影周首席运营官王真峥在嘉德书展现场举办“星河夜谈”“未来之‘书’”特别节目,分享关于AI浪潮中数字社会与“数字化原住民”的话题,共同探讨面对未来的反思、警惕与梦想。
思考数字世界新文明:传统与未来跨时空探索创新之道
“新物种”活动创造性地为不同学科专业的年轻学子们提供了一个尽情发挥他们想象力和利用AI的科幻创作平台,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巴西科学院通讯院士、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汪筱林表示,“新物种”这种实践性超强的创新性学习活动,可以让同学们走出有围墙的教室和实验室,走进祖国的大好河山,走进神奇的自然遗迹和文化遗址,走进大科学装置,把科学作为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翅膀,穿梭在地球及其生命演化的历史演替中,翱翔在广袤无垠的宇宙长河中。
资深出版传媒人、湛庐文化高级副总裁张晓卿表示,在人机共生的时代,传统书的内容生成、设计和呈现形态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未来的内容生态将会面临全新的挑战,同时也会带来无限的可能性。“未来之‘书’”的出现正所谓恰逢其时,令人兴奋和满满的期待。在这个项目中来自全国高校一批年轻人所创造出的作品对技术和人文相互融合进行了多种尝试,展现出大胆的想象力、深远的思想力、巧妙的设计力和多维的连接力,构建出一个未来之“书”小宇宙,让人耳目一新,未来可期!
决赛嘉宾评委、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科技创新与传播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杨曦沦认为,这是下一代对未来之“书”编码和解码的过程。陈天禅的《物质与意识》在艺术经典与未来科技中探寻人类归宿;《水果之书》构建了一个碳基文明与硅基文明融合的场景和入口;《人类游弋书》在定义未来之书的价值尺度;《超世之书》力图在数字世界中给先哲赋予永存的荣耀;《陨石之书》彰显了更高维度的文化立场。大赛令人有理由相信新生代将在数字世界中创造出新的文明。
新华网融媒体未来研究院院长杨溟表示,“新物种”希望给年轻人提供一个平台、一个机会、一种氛围、一种机制,期待没有边界的未来实验室成为实现真正原创力和想象力的有效途径。
大赛由全国工商联民办教育出资者商会、中国科技新闻学会、蓝星球科幻电影周、新华网未来研究院、苇草智酷等多家机构特别支持,首批参与发起的包括全国20余所高校。“未来之‘书’”赛道由“新物种”组委会与嘉德书展共同创建。(记者 曹素妨)
附:
金奖:《陨石之书》
创作者:李东芳(厦门大学)、张艳伟(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王铭(华侨大学)。
三位来自不同院校的年轻人以他们三天的短聚时光经历了对四维之境与高阶物种的神奇碰撞,毫不掩饰他们内心的困惑与沮丧。非凡的想象力创造出“通感智能”这个AI界尚未定义的概念,并将“未来之书”重任交付于内涵45亿年岁月沧桑的陨石——令其成为跨物种能量传递的介质。他们与AI默契协同碰撞出的火花生成了神秘卡牌、星爱之链与传感之“书”,凄美艳丽的衍生品给当下以触手可及的价值展望。
银奖:《超世之书》
创作者:吴黎微(天津工业大学)、余孟阳(中国人民大学)
100年前,鲁迅在这里提倡白话文,70年前,海明威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英语白话文作家。100年后的今天,自然语言chat成为人类与AI大模型GPT的沟通语言。如果鲁迅与海明威穿越时空在此相遇,和GPT来一次锵锵三人行的圆桌对话会是怎样的体验? 创作者用Agent-Viz做出了自己的构想,一个可以组织和再现超世对话的未来之书由此诞生。
铜奖:《人类游弋书》
创作者:徐鸣璐(北京服装学院)、叶知秋(北京邮电大学)、张欣怡(北京理工大学)、欧阳秋月(中央美术学院)
四位来自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女生,释放她们关于未来的女性洞察力和浪漫而敏感的想象力,在七天七夜里驾驭大语言模型的超级算力,演化为穿透过去与未来、生命与机器、原子与比特的生成力,让我们得以逃脱关于知识、信息、符号的古典引力,将溢满时尚力和饱满隐喻力的红色系Bubble之网推演成为一个博尔赫斯天堂图书馆级别的无边无际的数据Bible宇宙。
优胜奖:《水果之书》
创作者:邵雯雯(北京邮电大学)、汪海洋(北京服装学院)
它是AI的创造力和人类想象力相生相长的智慧果实,孕育出富含维他命和荷尔蒙的智识新物种。AI有感觉吗?AI有味道吗?AI有色彩和形状吗?两个女生用自己的敏感与直觉赋予AI五感和具身性,而这一具身性非常自然地附着在形色各异、美味多汁的水果之中。未来之书不再是平白的文字之书,而是万物有灵的味道之书。
特别大奖(非竞赛单元):《未来之书—物质与意识》
创作者:陈天禅(德国波恩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客座讲师、人工智能艺术家、国际策展人、麻省理工学院苏世民计算机学院机器学习项目艺术家)
创作者的复合身份似乎正挑战大众关于艺术的刻板印象:理工科背景的艺术家,将AI主体引入人类想象力,与机器共舞将作品发射至卡门线以外,生成星际展示时空。这位未来主义的“新物种”艺术家,却令人惊讶地选择古拙的德国蚀版纸输出他的人工智能系列作品《未来之书—物质与意识》。陈天禅版的达芬奇手稿,因此生成了双向的透视法纵深:历史的奇点和未来的灭点。
“新物种”科学素养与想象力开发者大赛简介:
“新物种”科学素养与想象力开发者大赛是国内首个以“未来之问”产业畅想为主题的公益性创造力平台,“新物种”面向全球、倡导人机共生、多学科跨界融合的创意交流与竞合。大赛旨在通过常态化成果征集、评选、研讨、展映唤醒并构建创造力、反思力与实践力并重的成长性生态社区。
大赛每年举办一届,既包括异想天开的创意自命题赛道,也包括以“未来之问”为主题的产业命题赛道,期待参赛者以AIGC等“人机融合共创”的方式完成面向未来的创新、创意,连接已知与未知的世界。
首届新物种大赛未来之“书”、“车”之未来及自命题赛道已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