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对全民网络法治意识和素养提升提出了迫切要求。网络空间虽为虚拟空间,但并不是“法外之地”。依靠法律治理网络空间,不断提升网民的法治意识与素养,是实现网络空间治理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有助于建构一个清朗、安全、有序的网络环境。提升网民群体的法治素养,对于构建网络空间治理体系、推进网络空间治理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具体而言:
一、不断拓展“互联网+普法”路径。如今,我国网民数量已超过10亿人,不断拓宽法治宣传的新路径,可从升级传统手段、推出新型方式、创新机制等方面着手。以科技助力法治宣传教育。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手段建立智慧普法平台,实现“人在哪里,普法工作就跟进在哪里”。利用新型媒体普法,在抖音、快手、小红书等平台上创建普法视频号,在视频号上推送符合人民群众喜好的法律小视频,让网络普法走“新”更走“心”。建立创作激励机制,鼓励全民积极创作网络普法产品,促进优秀网络普法产品多渠道传输、多平台展示、多终端推送,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法治氛围。让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在网络空间全面彰显。
二、重点聚焦青少年群体。明确青少年网络宣传教育的内容。要将宪法、民法等作为青少年法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和生动的案例分析,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根据青少年的年龄和认知水平的不同,设置科学合理的普法内容,循序渐进提高青少年的法治素养。聚焦青少年网络违法犯罪问题,引导青少年认清违法犯罪的严重后果,增强网络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健全青少年法治宣传工作机制,针对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构建相应的宣传教育主体的责任、内容与行为清单。
三、培育网络法治研究与教育人才。全面提升网络法治意识与素养,离不开网络法治教育人才队伍的支撑。要优化法治人才培养队伍,才能培养出既能解决法学实际问题,又熟悉相关科技领域的复合型、交叉型人才。积极探索新型网络法治人才培养模式,可利用计算机等授课方式促进法学教育与网络科技的深度融合,加强实践教学、交叉教学、应用教学。充分吸收新型科技成果,设置法学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网络安全等交叉学科的课程,积极组织研究队伍,编写前沿性、通用性、实践性教材。汇聚各方资源和力量,搭建法学与网络治理交叉学科科研平台,持续增加网络法治科研成果。建立全面的网络法治人才的评价体系。打破师资与学生单向性培养方式,探索建立师生互动和校企交流机制,通过师生互评、校企互评等方式,建立综合化、多维度的人才评价体系。
只有不断增强网络法治意识、持续提高网络法治素养,才能构建起清朗、安全、有序的网络空间,才能筑法治之基、行法治之力、积法治之势,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者:李鄂贤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法学博士、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