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一年一度的国际博物馆日如约而至。今年的国际博物馆日以“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为主题,探讨在快速变迁的社会中,博物馆作为文化身份的重要连接者、创新者和守护者,如何与时代共振。
每20万人拥有一家博物馆
国际博物馆日当天,2025年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开幕式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举行。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饶权,北京市政府副市长司马红出席开幕式。今年的中国主会场活动由国家文物局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除开幕式外,还举办了主题论坛、青年论坛、策展人论坛等配套活动。
开幕式上,国家文物局发布了2024年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最新数据。截至2024年底,全国备案博物馆达7046家,较上一年增加213家,实现每20万人拥有一家博物馆,免费开放率达91.46%;2024年全年举办陈列展览4万余个、教育活动51万余场,接待观众14.9亿人次。
活动还公布了国家一级博物馆运行评估结果、2024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和2025年度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名单,发布《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报告(2024)》《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博物馆发展报告》;启动“文明桥梁计划——文物出境展览精品项目”、2025北京博物馆季,举行亚洲文化遗产联盟落户北京签约仪式、“中华文明起源系列——看·见殷商展”揭幕等活动,并宣布2026年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举办城市为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中国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举办城市为海南省海口市。值得一提的是,流失海外79年的子弹库帛书二、三卷于5月18日凌晨安全抵达北京,这是经过持续努力后我国促成流失文物返还的最新成果。
作为今年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所在地,北京举办了一系列特色鲜明、精彩纷呈的陈列展览、学术研讨、公众互动和文化遗产推介活动。
5月17日,故宫博物院围绕今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推出两大主题活动。其中,“未来讲堂——故宫里的动物世界”活动由故宫博物院、中国宋庆龄基金会联合主办,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副主席沈蓓莉出席活动并致辞。王旭东表示,在社会快速变革的当下,故宫博物院一直在积极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表达。此次活动中,对故宫“神奇动物”的阐释不仅涉及动物本身的特征与意涵,更以多样的手段引导孩子主动探索其背后的人类智慧和中国人对自然、生命及美好生活的态度。
活动中,150余名中小学生在古画特展中寻找獬豸、麒麟等神兽,研究屋檐脊兽排列规律,并观察故宫鸟类生态。故宫博物院教育工作人员为学生提供了相关主题微讲座,引导青少年在“动手、动脑、动心”的过程中深度认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5月17日,中国国家博物馆(简称“国博”)与中信出版集团联合推出的新书《思接千载:115件文物里的古代中国》在国博举行首发式。这本书由国博基于备受瞩目的展览“古代中国”基本陈列打造而成,是一本适合大众阅读的通识科普图书。全书精选“古代中国”基本陈列中的115件珍贵文物,通过细腻的笔触、严谨的考据和生动的叙述,架起古今对话的桥梁,帮助读者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与突出特性。国博还围绕书中重点文物设计推出“一眼万年”拼图冰箱贴、嵌珍珠宝石金项链冰箱贴等文创新品,并于当日正式发布。
加强文化供给
全国各地围绕国际博物馆日主题,开展数千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在安徽,凌家滩遗址博物馆开馆试运营;在河北,“博物致教·育创未来——京津冀博物馆教育工作成果展”开幕;上海宣布全市145家博物馆和73家美术馆在国际博物馆日与中国旅游日期间免费开放……
文物大省陕西“上新”多个展览,增强博物馆的服务能力和文化供给。陕西历史博物馆推出的“吉金·中国——中国青铜文明的兴起与繁荣”展览,选取来自全国51家文博单位的341件(套)青铜器及相关文物。西安碑林博物馆“汉字·书法·碑林——西安碑林文化历史展”除了展示石刻、书画、古籍、档案等展品外,还开展了现场书法展演、文创产品展示、社教活动展演、文物公益鉴赏和文物普法宣传等丰富的配套活动,吸引众多观众参与。
在江西主会场,宜春市博物馆的“藏与现——赣西宋元窖藏大揭秘”展览备受瞩目。该展览精选赣西地区宋元窖藏文物,以探索揭秘的形式,生动展现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工艺水平与文化特色,让人得以窥见赣鄱大地深厚的文化内涵。此外,上饶市博物馆展出宋代“饶州镜”系列、战国错金银带钩等百余件(套)新修复的珍贵青铜文物,并通过线上云游直播探秘馆藏精品文物;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推出“汉和天下——西汉帝陵文化展”,是江西省首个以西汉帝陵文化为主题的专题展览,吸引众多观众前来。
融入大众生活
如何让博物馆从“殿堂”走向“课堂”?今年国际博物馆日活动给出了新答案。浙江长兴县博物馆内,孩子们化身为“小小考古学家”,在专业讲解员的带领下,穿梭于博物馆的各个展厅,解开文物线索之谜。5月,长兴县博物馆陆续推出非遗创意展台、文艺赋美表演、民间收藏文物公益咨询、公益讲座、青少年研学体验等活动。
5月18日,河南启动2025年“河南博物馆季”活动,将持续至8月底,涵盖全省各博物馆。河南博物院开展“童心绘梦·我心中的博物馆”公益研学,活动中,孩子们先聆听文物讲座,了解历史和文物知识,随后走进展厅观察心仪的文物,并进行信息采集与绘画创作。
如今,博物馆文创已成为连接文化与消费的新纽带。山西博物院的文创区内,来自全国各地的15家博物馆的精品文创分批轮换展出。首批展出的是河南、广东、内蒙古、吉林等地5家博物馆的200余款文创产品。山西博物院还结合20余款古建主题文创新品,推出“檐之·有物”古建筑模型拼搭体验、“屋顶上的大怪兽”涂色体验、壁画冰箱贴制作体验等古建主题研学体验,让公众以多元维度感受文物与文化的生命力。
在吉林长影旧址博物馆,8家博物馆齐聚于此、各展所长,千余件文创产品亮相。吉林省博物院推出花卉笔记本、红色抗联系列等八大类文创,将白山松水间的文化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延边博物馆的朝鲜族十长生纪念币等产品,尽显浓郁民俗风情;长影旧址博物馆将经典电影与时尚潮流巧妙结合,金属尺、海报雨伞等文创产品,焕发勃勃生机。
文物通过AI技术“开口说话”,历史场景在VR设备中重生……各地博物馆共同勾勒着智慧博物馆的未来图景。
湖北主会场活动中,《荆楚瑰宝:百件文物看湖北》数智书及“遇见百件荆楚瑰宝”AI云展等数字化成果亮相,成为活动焦点。作为国内首部全链路数字化文物专著,《荆楚瑰宝:百件文物看湖北》数智书对“百件荆楚瑰宝”进行数字化采集,实现文物的高清呈现与沉浸式交互。依托“一物一码”的创新设计,读者可以用手机扫描数智书文物登记卡二维码,听到青铜器、漆器等文物的“数字自述”。“遇见百件荆楚瑰宝”AI云展厅里,轻触屏幕,曾侯乙编钟奏响千年礼乐;与AI对话,解锁云梦睡虎地秦简背后的历史密码。
在山东济南,山东博物馆与相关企业共同启动“南北极探索中心数字体验项目”和“山东博物馆数字展厅”,以科技赋能促进文化新生。其中,南北极探索中心数字体验项目以科技为引擎,创新IP互动剧情,构建跨次元南北极对话,将硬核极地知识、崇高科考精神与生态保护理念转化为温暖人心、共情共振的沉浸式互动体验。山东博物馆数字展厅打破传统“物—展—人”的单向观展模式,实现文物、历史、艺术等内容与前沿科技创新组合。
(统稿:朱萌 参与采写:刘源隆、于帆、张影、秦毅、王竹青、周传人、张莹莹、朱萌、程俣薇、瞿祥涛、孙丛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