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新华网联合主办,中广联合会有声阅读委员会和中国和平出版社承办的“未来讲堂——经典宋词诵读与赏析”活动,是我们继“未来讲堂——名家诵读赏析经典古诗词”活动之后,为广大青少年精心准备的又一份国学大礼。
活动邀请了十余位专家学者撰稿,百名演播艺术家、广播电视主持人、表演艺术家献声,用生动的文字、美好的声音,为青少年朋友献上中国式的成长滋养与青春陪伴。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词作者:苏轼
撰稿:李让眉
诵读赏析:金毅
落日绣帘卷,
亭下水连空。
知君为我新作,
窗户湿青红。
长记平山堂上,
欹枕江南烟雨,
杳杳没孤鸿。
认得醉翁语,
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
都镜净,
倒碧峰。
忽然浪起,
掀舞一叶白头翁。
堪笑兰台公子,
未解庄生天籁,
刚道有雌雄。
一点浩然气,
千里快哉风。
·点击收看·
【赏析】
这首词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所作。全词雄奇中有诙谐,诙谐中有惆怅,惆怅后能奋起,吞吐自如。
苏轼(公元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今四川眉山人。嘉祐进士。曾任祠部员外郎、翰林学士,出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晚年贬谪惠州、儋州。后赦还,途中病死常州,享年六十五岁。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诗、词、文俱佳,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代表了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苏轼“以诗入词”,一变宋词之柔媚绮靡,开豪放一派,清奇雄健,气象恢宏,正如南宋刘辰翁所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著述甚丰,有《东坡七集》《东坡书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水调歌》等。双调九十五字,上片九句四平韵,下片十句四平韵。另有同字数,上片九句四平韵、两仄韵,下片十句四平韵、两仄韵等变体。相传隋炀帝于开凿大运河时制《水调歌》,在唐代演变为包含几个乐章的大曲,而“歌头”指开头的一段。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此词牌的代表作品。
这首词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所作。张偓佺,即张怀民,与苏轼同为被贬官员,比苏轼晚三年来到黄州。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十一月,张怀民在新居西南筑亭,苏轼为其命名“快哉亭”,并写下这首《水调歌头》相赠。
快哉亭建在江上。词的开篇,苏轼描绘了亭中所见景观,“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登上这座小亭子时,天色已经不早,遮阳的绣帘卷起,放进了落日的光芒;江水映带着天色,仿佛与天空交融为一体。远观风景后,视角转向对亭子的近看。苏轼与张怀民开玩笑说,“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知道这亭子是你专门为我新修的,看,窗棂上青色与红色的漆还都没有干呢。
赠答词中玩笑不能多开,否则会流于轻浮。写到这里,词人的情绪就从轻松转向了惆怅:这座快哉亭让苏轼想起去世多年的老师欧阳修昔日在扬州修建的平山堂。欧公有句写平山堂的词,“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这种若有似无的山色,就和快哉亭下水天交融的景象有相似之处。“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在平山堂观赏烟雨时,苏轼曾觉得人生好像一只孤独的鸟,终将消失在山色里。“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此时看着相似的景色,他重新想起了写《醉翁亭记》的欧阳修。
上片结束后,苏轼没有放任自己的惆怅。他平复了情绪,将记忆中的山景与眼前的江景结合起来,开启了下片:“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碧峰是倒影,水中有山,记忆与现实在宁静中混为一体。但是,“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波浪冲没了回忆的影子,水天之间,苏轼看到了一只奋力飞舞的白头翁。这种鸟天然白头,寓意着年迈而高节,它不屈地和世道周旋,恰好和上片山中的孤鸿形成了对比——即使终将消逝,也要奋力飞到最后一刻。浪因风而起,而快哉亭本就得名于宋玉《风赋》中楚襄王的感叹,“快哉此风”,于是,下文跟随着风浪议论起亭名的典故:“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兰台公子,指曾在楚国作兰台令的宋玉。《风赋》中,宋玉把风分为“大王之雄风”和“庶人之雌风”,认为庶人是没办法享受雄风的——但苏轼却不认同。他引用庄子的“天籁”之说,认为风是自然而然的,能超越所有是非分别。“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浩然气,是孟子所谓“至大至刚”的正气,苏轼认为,修养好自身的正气,就无所谓顺境逆境、雄风雌风了,无论远近、尊卑,都可以领略同样的风,这也正是他为这座亭子取名的初心。
全词雄奇中有诙谐,诙谐中有惆怅,惆怅后能奋起,吞吐自如,是一首非常出色的豪放词,希望大家能好好感受。
撰稿:李让眉,青年诗人。出版有《所思不远:清代诗词家生平品述》《李商隐十五日谈》等书籍。
诵读赏析:金毅,电视节目主持人,工作经历:北京电视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主创人员名单
总策划:沈蓓莉、范卫平
策划:黄炜、陈爱民、黎刚、孙巍、王秋、李秀磊、林云
统筹:胡银芳、高建荣、毛蓉蓉、常烨
撰稿:王贺、冯倾城、刘先琴、江合友、李让眉、李彤、张石、肖亚男、陈才智、陈骥、胡晨曦、黄文静、蒙曼、路英勇、樊令(按姓氏笔画为序)
监制:钱宇、刘莹、王洋、杨隽、张宝玉
多媒体公众号主编:洪博
融媒体:白钢、天时、雷杨、马鹏、宋扬、朱伟雄、高磊、李林、权敬、刘强、陈静、徐林、常炯辉、黄俊
文字编辑:张冉、高玮齐、王雅卿
美术编辑:孙文君
音视频制作:北京京广传媒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