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走进河田镇南塘稻烟双优生产示范基地,“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大字标语格外醒目。
春夏之交,放眼田畴,阡陌纵横,一片青翠。五月采摘烟叶,七月栽插秧苗,十月稻谷飘香,烟稻轮作是稻烟农(既种稻也植烟的农户)土里刨金的“黄金搭档”。
农民在田间采收烟叶 福建省烟草专卖局(公司)供图
“90后”稻烟农陈伟伟前些年返乡创业,今年种了80多亩烟叶,长势喜人。再过一个多月,新一季的稻秧便会插满他的烟田。
“烟叶采收后种稻子,既可以降低成本,还可以减少土壤病虫害,一举两得。”陈伟伟介绍,“依托融万家联合社,现在种烟叶是半托管,育苗、机耕、植保都不用自己操心,种水稻是全托管,销路也不愁。”
陈伟伟所说的融万家联合社全称是长汀县融万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是省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在农业、烟草部门的指导下,10家单一服务型合作社通过平等协商走向联合,创立了融万家联合社。联合社不仅开展烟叶半托管服务和水稻全托管服务,还开展农机、用工等社会化服务,共同打造“红古田”“红土分外香”等优质烟后稻米品牌,把技术打成了捆、土地拼成了盘、烟稻抱成了团。
垦良田千顷,收粟米万斛。在福建烟区,有一组数据格外醒目:烟后稻种植逾90万亩,占种烟面积的98%,烟后杂交水稻制种推广逾32万亩,稳固了全省十分之一的水稻种植面积,产出了全国四分之一的杂交水稻稻种。
服务农业强国建设,福建烟区坚持“以烟促稻、以烟稳粮”,坚持基本烟田建管用一体发力,在重农抓粮大格局中推动烟叶与水稻科学轮作,寻求壮大农业产业链的最大“公约数”。
他们认为,烟稻全程一体化是传统轮作制度向全面系统的产业融合和业态创新的跃迁。从传统耕作到产业模式,福建烟区探索通过政策协同、设施共享、技术互利、综合体建设“四个融合”,推动烟稻产业在政策协同、土壤保育、绿色防控、机械作业、种植主体培育上实现“五个全程一体化”生产体系。
全程一体化离不开高效的社会化服务。福建烟区地处丘陵山区,稻烟农面临着防灾减灾等单户“做不了”的急事,专业化采烤、分级、保管等单户“做不好”的难事,育苗、机耕、植保等单户做了“不划算”的烦事。
![]() |
合作社开展专业化水稻插秧服务。福建省烟草专卖局(公司)供图
以融万家联合社为代表的社会化服务组织聚焦烟稻融合发展的“痛点”和“痒点”,开展烟叶半托管和水稻全托管服务,带动了稻烟一体种植主体的发展,也带动了农民就近就业。
当前,“烟叶+优质稻”“烟叶+水稻制种”模式在福建烟区全面落地推广,守牢了“米袋子”、稳固了“金叶子”、充盈了“钱袋子”。2023年,烟稻轮作的综合亩产值达到6500元。
烟稻轮作,一季烟叶保障了原料供应,一季稻米种出了一日三餐。福建烟区在大农业观、大食物观的大逻辑下打造烟稻深度融合“新产业”,切实服务粮食安全“国之大者”。(李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