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像一把钥匙,为你开启成功之门,给你知识,给你力量;它又是一个深不可测的智慧泉眼,总是喷出智慧的水花,从大国政要到普通百姓,从治国理政到世态万象,从顺境逆境到喜怒哀乐,都能从其中汲取灵感,拓展思路,调整状态……
风云变幻两千多年,这部被称为东方圣典、蕴涵着博大精深智慧的《道德经》,不仅在中国具有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在国际上也有着超乎想象的巨大影响力,老子的思想也成了全人类的精神财富。于是乎,《道德经》成为有史以来译成外文版本最多、海外发行量最大的中国经典。外文版《道德经》已累计数百种,现在几乎每年都有一两个新的译本问世。研究老子思想专著也高达数百种之多。
兔年立冬的上午时分,带着仰慕已久的崇拜和心中不时涌现的惊叹,我来到了河南省灵宝市秦函谷关,登临拜谒这位哲学先圣的高地。刚刚立冬的函谷关,秋风稍减,寒意缓缓袭来。柔和的冬阳为沉淀了厚重文化底蕴的古建筑群披上了金色的光芒,幽静和沧桑。
随着导游的引领和讲解,函谷关景区老子文化园的几处景致和遗迹逐次展现眼前,生动地诠释着这位哲学先圣的印迹和《道德经》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步行上善湖,但见晨风拂过湖面,微波若丝绸般轻轻起伏,犹如一幅淡淡的水墨画。荡漾的湖泊像一面奇幻的镜子,倒映着天空中洁白的云彩、巍巍起伏的山峰和翩跹起舞的候鸟,包容了大千世界的林林总总。临在湖边,品着“上善若水”的名句,使人真切地感受到了水的伟大和丰富内涵。因为水没有形状,所以能变成任何形状;水没有颜色,所以能染成任何颜色;水没有味道,所以能蕴含任何味道。我忽然略有所悟:这岂不是老子向我们推崇的水的至善品性吗?
站到道坛中间的圆心上去感受,则别有一番感悟。兴致所至,高颂几声《道德经》警句名言,忽然又有回声传来,神秘而空灵。奇妙的回声使我仿佛在倾听自己的心跳,感受到内在真实的情感。又好像自己在向老子请教对话,充溢着满心的愉悦。“这一神奇现象也是在景观建好之后才发现的!”导游的一句提醒更使我对此增添几分神奇。那一刻,我切实感受到了一种广阔与深邃,仿佛自己与天地空间相通,同时又有一种立意高远又超凡脱俗的感觉。
自朱雀门至太初宫,漫步在近百米的《道德经》格言通道,映入眼帘的形状各异、大小不等的八十一块“格言石”,镌刻了《道德经》的警句格言,使人充分感受“道家之源”的魅力与厚重。沿着灰色石条铺就的台阶拾级而上,步步登临,来到了松柏掩映的太初圣宫。这座神秘的殿堂充满了静谧和庄严的氛围,殿内的各种碑刻、典藏记述了老子入关著写《道德经》的史实,同时阐述了老子的思想以及太初宫的修葺过程。更有虔诚的崇拜者亦步亦趋地向高大的老子著经塑像献上一束香火。这里是老子著述居住之地,也是他绽放智慧和灵感的地方。上午时分的太初圣宫显得静谧安宁,散发出神秘的气息。驻足宫内,涵养身心,睹物思情,仿佛置身于天外之天,感受到老子思想和《道德经》高深莫测的魅力。
物换景移,巍峨的函谷关建筑群散发出古老而深沉的气息。登临关楼,眺望四周, 门楼的飞檐翘角在阳光下熠熠闪光,显得古朴而神秘。那是因为这里承载了太多的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名篇轶事、代代枭雄、金戈铁马遗留的掌故典藏。登上鸡鸣台,眼前仿佛再现孟尝君手下门客半夜学鸡叫,引得群鸡齐鸣而导致关役提前开关,帮助孟尝君逃出函谷关的场景。而望气台则记叙了函谷关关令尹喜登高远望紫气东来,从而识老子过关之前兆的美丽故事。
这里留下了老子与《道德经》的千古佳话,也留下了人们试图解释的一个密码:想当年,周王室日渐衰微,目睹中原大地生灵涂炭,老子随出洛阳,过新安,步崤函,一路走来,怎么就选择了函谷关著《道德经》?
是函谷关关令尹喜之盛情挽留?固然是。当年函谷关关令尹喜登楼观星,遥望东方有紫气飘然西来,心知必有得道真人要路过函谷。次年仲夏,老子果然骑着青牛缓缓来至关前。尹喜大喜过望,上前稽首参拜,恳请恩师留下墨迹。盛情难却,老子便留住函谷关七个多月著写上下两篇洋洋洒洒5000字、传颂千百年的经典《道德经》。
是老子的智慧?固然是,儒家先圣孔子评价到位。孔子见了老子后,回去跟弟子说,飞鸟、走兽、游鱼这些动物都可以见到而且可以捕捉。至于龙,一直都是见首不见尾,我不知道龙是什么样子的。但今日与老子相见,我终于知道龙是什么样子的了。诚哉,斯言!
但似乎还有更重要的因素在我脑海中萦绕?
峰回路转,站在关楼,我再次看到了那座高大的金光闪闪的老子铜像。他脚下踏着由秦砖汉瓦堆砌丰厚历史典藏的这块土地,手握《道德经》书卷,目视远方,睿光如炬,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什么……
前方的秦岭连绵起伏,在朝阳照耀下分外美丽,山岚氤氲的峰峦宛若缕缕飘带缠绕在山腰,幽深的峡谷之中升腾着变幻莫测的水雾,如一副神奇的轻纱帷幔在摇曳。
发源于秦岭山脉的弘农涧河逶迤穿过蓊郁的林木和连绵的青山,载着两岸山形倒影,映照着函谷关影影绰绰的关楼从眼前汨汨流过,最终汇入从函谷关北侧缓缓流过的横亘千古的黄河。
黄河,从巴颜喀拉一路走来,时而一路高歌尽显豪放,时而浅唱低吟释放婉约。但自从风陵渡掉头东去,总是在这里含情脉脉地多兜几个弯,默默地依偎着函关古道和函谷关,浸润这块土地,然后再恋恋不舍地流向大海。
这里有山的灵性,有灵通宝地的厚重,更有水的包容。因为这些雅致灵秀的水和飘逸洒脱的水,使函谷关和函关古道具备了水的品性和水的能量,使人的身心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这岂不是老子寻找的最高境界的“道”?老子的思想、上善若水的感性、灵通宝地的厚土成就了这部人类思想的经典著作,这里正是老子追求的“居善地,心善渊”之境界。
难道是这位哲学先圣与函谷关冥冥之中的约定?一天来,萦绕我脑际懵懵懂懂的思想在这里忽然清亮。
著《道德经》后,老子飘逸而去,离开函谷关一路西行,穿越万里沙海,前往西域诸国,过西域,入中亚,巡礼五天竺,后卒于何时何处?无人知晓。其实,他的思想在《道德经》里,人也在《道德经》里。他伟大的灵魂亦然彻悟,生命已经永恒。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甫离函谷关,倏闻太初圣宫传出小学生研学团队背诵《道德经》的朗朗书声,童声和着乐感,抑扬顿挫,几近空幻,越过这座千古雄关厚厚的城墙和巍峨耸立的关楼,随着天空变幻莫测的流云飘向寥远。(雒应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