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大学环境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师团队成立于2013年,致力于为社会培养“下得去、留得住”具有创新创业及可持续竞争能力的应用型工程科技人才。
立德树人铸师魂 思政引领育英才
团队负责人贺根和深耕教学一线18年,以学生为中心,创新提出具有课程特色的“见微知著”思政教学模式,将思政教育深度融入专业课程,主讲的《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获评“国家一流课程”“江西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创立的“情境浸润+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将家国情怀、工匠精神融入教学全过程。近五年学生评教均为优秀,并连续获评校级“教学质量奖”。由其牵头的《红色铸魂,强能提质:知教爱教基础教育人才培养的“井大方案”》获2022年江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带领团队开发“微专业”课程体系,打造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虚拟教研室,指导学生获国家级学科竞赛类奖项4项、省部级奖项10余项。
锐意改革促创新 数字赋能启新程
贺根和以教学改革为突破点,利用学习通辅助课堂教学,积极践行“问题导向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通过“三讲一评”等任务驱动,提高了课堂教学师生双主体作用,主持产教协同育人项目1项、省级教改项目4项(含重点项目1项);推动“应用型+数字化”课程双轮驱动改革,主持建设江西省虚拟仿真课程、虚拟教研室及数字化教材项目,首创“5分钟微课程”最小知识单元和沉浸式虚拟教学场景,运用AI技术打造“千人千面”个性化培养范式;创新“寓教于研”校政企协同育人模式,与多家企业共建校企合作育人培养体系;构建“多次自主择优无纸化考试”评价体系,推动教学从“知识存贮”向“能力迭代”转型。主讲课程入选教育部“国家一流课程”。
潜心科研助发展 服务地方显担当
针对赣南稀土矿区氨氮污染等严重问题,贺根和结合分子生态学技术,发现稀土矿区氨氮转化的主要路径是以厌氧氨氧化为主,为稀土矿区氨氮转化提供新视角;针对矿区土壤生态功能退化等问题,研发金属尾矿草-苔藓-藻类联合生态修复(生物结皮)技术;针对重金属、有机染料等难降解污染物修复过程中面临的修复难度大、二次污染严重等问题,创新生物修复技术。作为江西省红壤丘陵区农业环境污染防控重点实验室主任,他主持国家级项目6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0多项,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担任多家企业技术顾问,积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贺根和获评“2020年度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组建跨学科教学科研团队,培养青年教师10余人,推动“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牵头成立生物与医药产业学院、百合科技小院等平台,搭建校政企协同育人网络,助力革命老区人才振兴,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函评专家、国际期刊审稿人,积极服务学术共同体,彰显学者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