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调研行之文化中华|缝补时光的丝绸“医生”
初夏时节
在苏州丝绸博物馆修复室内
陈琰璐和同事们俯身在工作台前
指尖轻触一件明代四合如意云纹缎褡护
灯光下
经纬交错的丝线泛着独特光泽
这件衣服衣长122厘米
通袖长116厘米
2002年在苏州市相城区出土
出土时织物破损严重
团队对文物进行全面“体检”
从除虫灭菌、清理、平整
到配置修复面料、染色
再到针线缝合加固
目前这件文物的修复工作已经持续三个多月
↑点击观看视频
历经岁月侵蚀
丝绸文物常出现残缺
糟朽、脆化、褪色等问题
修复师的工作就像给文物看病
一名合格的丝绸“医生”
需要将现代科技与传统技艺结合
让文物重焕生机
目前
陈琰璐所在团队每年需修复十余件织绣文物
在陈琰璐和同事们看来
修复文物不仅要尽可能还原文物原貌
还要保证技术的安全性和可再处理性
要为未来可能出现的更好的修复技术保留再处理的机会
陈琰璐认为
丝绸是苏州的血脉
她说:
“一代代修复师通过接力,
让这些珍贵的丝绸文物延年益寿更好地守护中华文明‘基因’”。
记者:陈朔、李博、赵宇娇
新华社摄影部 新华网 江苏分社联合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