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南工业重镇广西柳州,一场由职业教育引领的产业变革正在悄然推进。柳州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柳州一职校”)通过创新构建“互融共生”产教融合模式,深度服务本地制造业企业智能化改造与数字化转型,不仅破解了企业技术人才短缺难题,更成为区域产业升级的重要引擎。这一模式的成功实践,为职业教育与产业协同发展提供了新范本。
产教融合破局:校企共生共长
作为柳州传统支柱产业聚集地,汽车、机械等领域的“智改数转”需求迫切,但人才缺口与技术瓶颈长期制约企业转型。柳州一职校计算机专业群瞄准这一痛点,打破传统校企合作浅层对接的局限,以“工业场景数字化”为核心,联合小微科技企业、外地IT服务商、本地头部企业IT部门,搭建起产教融合“孵化器”平台,形成“企业需求-教学场景-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的闭环生态。
以柳州景上科技有限公司为例,这家曾受困于技术壁垒的小微企业,自2018年与学校共建“校企项目创新孵化中心”后,联合开发了“新能源汽车可视化系统”等工业数字化产品。企业工程师与学校教师组成“双导师”团队,带领学生参与从三维建模到仿真测试的全流程开发。六年内,校企联合培养技术人才246人,申报8项国家软件著作权,助力景上科技跃升为自治区高新技术企业,业务范围扩展至北上广深多地。
三级实践体系:锻造“现场工程师”
在人才培养上,柳州一职校创新推出“基础级-孵化级-企业级”三级项目实践体系。一年级学生通过《数字创意建模》等课程接触基础项目;二年级择优进入技能工作室参与孵化级开发;三年级则直接入驻企业实训基地,参与真实工业场景项目。对于升学学生,企业签订意向协议,保障其后续参与项目实践及优先就业权益。这一模式既解决了小微企业人力资源短缺问题,又让学生在校期间即积累实战经验,实现“毕业即上岗”。
北京毕普创新科技有限公司的案例则展现了跨区域合作的效能。该校教师团队全职加入毕普技术核心组,参与东风柳汽等头部企业的智能改造项目,成功完成基于SpringMVC框架的数字化系统二次开发,并带领学生承担后期运维。外地企业由此实现本地化服务降本增效,学校则获赠工业互联网核心技术平台,反哺教学资源建设。
数字化转型成果:政校企多方共赢
经过多年实践,柳州一职校产教融合“孵化器”已吸引2家头部企业、4家中小型企业和2家外地科技企业入驻。校企联合开发的“新能源汽车VR可视化系统”“工业大数据标注平台”等项目,广泛应用于上汽通用五菱等企业的员工培训、生产流程优化等领域。2022年,该校计算机应用专业获批全国首批产教融合专业建设试点单位,校企共建教材《传感器技术应用》入选自治区职业教育规划教材。
更深远的影响体现在产业层面。学校参与的“星火·链网”国家级新基建项目,依托区块链技术搭建跨区域数据枢纽,为广西汽车、机械等产业提供数字化底座。与广西七识数字科技合作的工业大数据应用项目,已推动多个工程机械场景的数字化标准落地。
社会效益延伸:从车间到科普
产教融合的溢出效应持续扩大。柳州一职校联合景上科技承接了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检疫性有害生物VR标本馆”、科技馆沉浸式互动展区等科普项目,开发面向东盟的职业教学资源包和智能识别系统,获14项国家软件著作权及7项实用新型专利。这些成果不仅服务工业生产,更在生态保护、科学教育等领域产生广泛社会价值。
“职业教育必须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柳州一职校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构建量化评估体系,动态优化合作模式,并计划联合高校、科研机构打造区域性产教融合联盟,为柳州建设现代制造城持续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随着更多工业数字化场景从校园“孵化器”走向生产线,柳州这座老工业城市的转型升级之路,正因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入而焕发新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