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得出”更要“稳得住”。在易地扶贫搬迁中,新环境、新目标,都使搬迁群众的经历各不相同又各自精彩。近日,在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举办的全国易地搬迁移民安置区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上,搬迁群众的生活愈发受到关注。一起来听他们讲述各自在易地扶贫搬迁后的幸福故事。
江西省吉安市遂川县:搬出大山 安居乐业
对于地处罗霄山脉腹地的江西省遂川县而言,易地扶贫搬迁是一段为小康梦想接续奋斗的征程。为了让搬迁户“整体搬得出”,园区内建设的梦想安居家园配有安置用房1280套,以及学校、市场、医院等生活、服务配套设施。近年来,当地大力推进“移民进园”试点工作,通过集中规划安置、完善公共服务、搭建就业平台等方式,探索出一条移民脱贫的新路径。
“以前路远,而且没有水泥路,雨天容易打滑,小孩上学走路要一个多小时。如今搬的小区环境好,小孩读书、老人看病、出行交通,都方便了。”说起生活的变化,居住在梦想安居家园三栋的郭久桥打开了话匣子。他拿出以前的老照片,照片上残旧的老房和明亮宽敞的新房形成了鲜明对比。
郭久桥原是高坪镇水口村村民,他所在的村子位于距县城70多公里的深山之中。2017年,他移民搬迁进园,一家7口不仅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楼房,还享受到了低于成本价的购房优惠政策和移民补贴,生活质量更是提高了不少。
“搬得出”,还要“扎下根”。遂川县在集中安置的同时同步推出了“移民+就业+保障”的模式,在园区引进多家劳动密集型企业,帮助农民转变成“上班族”。各项扶贫政策的落地,不仅解决了住房、就业、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等问题,还真正让搬迁群众彻底摆脱了深山的桎梏,实现脱贫致富的梦想。
遂川县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局长罗思红表示,要持续落实易地搬迁就业扶持政策,创新就业帮扶举措,拓宽劳动力就业渠道,扩大就业规模,提升就业质量,让易地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能致富”。
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搬进美好生活
卢光雄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巴马瑶族自治县西山乡勤兰村的脱贫户。2018年5月,卢光雄一家与来自全县多个乡镇的161户贫困群众一道,喜迁六能“老乡家园”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新居,开始新生活。
为确保易地扶贫搬迁对象“搬得出、稳得住、可发展、能致富”,巴马瑶族自治县加强通过落实公益性岗位、扶贫车间就业岗位,开展扶贫招聘会等,多渠道帮助易地扶贫劳动力转移就业增加收入;同时鼓励贫困户通过自主经营杂货铺、瓜果蔬菜等自主创业实现增收。
看到政府的好政策,2019年卢光雄便通过申请小额贴息贷款和自筹资金办起了自己的木具加工厂。为人老实手艺又好,前来买家具的人越来越多,2020年卢光雄便在巴马县新兴街开起了自己的销售店铺。
“我们的家具都是实木纯手工打造,在市场上很受欢迎,东兰、凤山、南宁的经销商都来订货。”卢光雄表示,今年自己又申请了30万元的创业贷款,继续扩大生产,希望能带动更多搬迁户共同致富。
经过近几年发展,厂里的员工由最初的2个工人增加到现在的10个,其中有8人来自脱贫户,都是来自“老乡家园”安置点的搬迁户,每人月收入在3500元至6000元不等。如今的卢光雄,已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家具商。“党的好政策让我们走出了大山,住上好房子,现在孩子读书方便了,我的事业也得到了发展,家里的生活也越来越好了。”卢光雄说。
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红寺堡区:“小甘草”成为红寺堡区乡村振兴“大产业”
五年前,宁夏区纪委监委驻区水利厅纪检监察组副组长盛常华受组织选派,来到红寺堡镇中圈塘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后,盛常华下定决心,一定要带领乡亲们闯出一条致富的光明大道,不负组织、不负群众、不辱使命。
只有产业好了,农民自身的“造血功能”才能从无到有,从弱到强。驻村后,盛常华在做好常规工作的同时,一直在思考和研究一个问题就是产业。什么样的产业适合红寺堡区的农业发展?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两个方面进行了认真比较。最后,盛常华把目标锁定在了“甘草”上。
从2021年开始,他开始带领乡亲们在红寺堡区试种甘草。红寺堡镇党委以这一家甘草种植企业为龙头,围绕甘草产业发展,指导成立了中药材种植特色产业联盟,先后有8个村、17个合作社参与其中,现在,种植甘草面积已经达到1万多亩。先后有许多国内知名专家前来参观,对这个产业均给予充分肯定。如今,甘草产业不仅已经在红寺堡区落地生根,而且呈现出蓬勃生机,给当地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带来了新希望。
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李红一家的幸福生活
“种了四年香菇,一直是靠大公司制菌棒,今年我们想自己试试。”家住湖北十堰青龙泉社区的菇农李红对香菇事业信心十足。
李红一家有6口人,公婆都六十多岁身体还算健康,2个孩子一个上高中,一个念小学六年级。谈到现在的生活,李红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知足的笑容。
2018年底,在外打工多年的李红两口子带着孩子们回到家乡郧阳区南化塘镇长富沟村。“老家附近没有学校,孩子上学要跑二十多里,所以我们在外面打工一直把孩子带着。”李红的丈夫老刘说。
多亏了政府的好政策,一百多栋漂亮的楼房拔地而起,宽敞干净的柏油马路四通八达,一年四季脚上再也不用粘上泥巴。楼下商铺、超市、菜市场应有尽有,学校、幼儿园、卫生院一应俱全,比在外务工的地方还要便利。返乡后的李红一家分到一套125平米的房子:白墙水泥地、贴上瓷砖的卫生间、玻璃窗、防盗门……“最满意的就是孩子上学很方便,新建的学校条件也好。老大上初中,坐公交车不到十分钟,老二上小学,步行也不到十分钟。”李红说。
搬过来靠什么生活?社区干部上门宣传产业政策,老刘决定试着搞香菇产业,就这样发展了2万棒、5个棚。从菌棒生产到上架,再到出菇、采摘,每一个环节都有技术员手把手地教。种香菇季节性强,忙半年歇半年,香菇也不愁销路,鲜菇一采摘就被收购走了,还可以烤成干菇,自己跑销路收入更可观,第一年光靠种香菇,李红一家就挣了6万元。
“今年和几个菇农合伙办了制棒厂,社区共有25家菇农用的是我们的菌棒,必须要让大家收入比去年高。一家富不算富,大家一起富起来才是真的富。政策这么好,家乡建这么好,听说马上还要建大型香菇产业园、手工作坊产业园,社区一定会发展得越来越好。”说到这,李红爽朗地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