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文坛,毕淑敏是一位独特的“三栖”作家——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心理学家。她的文字中蕴含着作家的智识、医者的仁心和心理学家的洞察,书写着生命最本真的模样,照亮了无数读者的心灵。
从16岁戍守雪域边关的卫生员,到深耕医学的内科医师,再到执笔为文的知名作家,毕淑敏始终在用不同的方式诠释着对生命的敬畏和对个体的关怀。近日,新华网文化产业中心与毕淑敏展开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畅谈她的长篇新作《昆仑约定》,共同走进那段被风雪封存的青春记忆,探寻如何用一支笔,完成她对生命、对文学、对雪山的庄严约定。
以下为访谈实录:
“如果有一天我能够拿起笔来,我一定要写这里的故事。”
新华网文化产业:您曾提到《昆仑约定》是您人生中最重要的作品,而且在创作过程中经历三次急诊、四次住院,是什么支撑您坚持完成?
毕淑敏:创作这本书确实付出了很大精力,但就像对农民来说种地是他的本分一样,流了多少汗水、经历了多少的烈日和暴雨都是应该承受的。年纪大了写长篇确实像跑马拉松,有的时候身体是有所限制的,但我特意选择在这个年纪完成它,是因为几十年的素材在脑海中反复酝酿,就像滚元宵一样一遍又一遍地摇动,终究要付诸实践。年纪大了反而私心杂念少,年轻时会不由自主地去在意书卖不卖得动、反响如何,但是到了我现在这个年纪,这些想法已经不再会干涉我写作的意念了。
新华网文化产业:您16岁入伍西藏阿里,在雪域高原戍边11年。书中的角色是否映射了您与战友的真实经历?高原戍边生活的哪些细节被您写进了书里?
毕淑敏:书中有个情节让很多读者“泪奔”——边防战士卫生员为烈士清理遗体时,用酒精喷灯去融化冻在腹部的碗,把屋子烧到活人都难以忍受的高温却仍然无济于事。因为这位烈士已经牺牲了好几天,是在那种极寒的情况下一路颠簸着把遗体运送来的,可见当时有多么酷寒,这些都是我的真实经历。
此外,主角郭换金“换书”的经历,也有我自己的影子。当时物资匮乏,除了当时部队配发的书外,我们只能到处换书读。以至于当时的我甚至因此获得了小小的名气,大伙都说“那个卫生科的姑娘爱跟人换书看”。那时我脑子里总是记着有谁借了书,遇到谁要是借书不还,我可是会“恨”他的(笑)。
还记得我的第一本书是一位垂危的战友临终前送给我的,他说“谢谢你这么多天的照料”,便赠予我一本精装版高尔基的《在人间》,这本书后来成了我最初的“换书资本”。
新华网文化产业:您35岁发表首作《昆仑殇》,现在的创作感受与您初期有何不同?
毕淑敏:《昆仑殇》是我踏上文坛的第一步,而《昆仑约定》则是贯穿了将近40年的时光后,仍然留在我心里的一个结。我们常常对人许下承诺,可当年的我却是对昆仑山脉许下承诺。那个承诺就是,如果有一天我能够拿起笔来,我一定要写这里的故事,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这条边境线,知道这里曾经发生过可歌可泣的故事。此外,现在的我还会更多地关注我作为一个女性、作为一个妻子和母亲的视角,去写作这个故事。
“如果我不当医生,可能就不是今天这样一种写作倾向了。”
新华网文化产业:您的从医经历对您的文学创作有哪些影响?
毕淑敏:很多人都问过我这个问题,可我总觉得医生和作家两个职业间的区别并不像人们想象中的那么大,因为医学和文学都在研究人。人的身体和心灵在某种程度上是互相影响,甚至可以说是合二为一的,所以我会觉得它们是相依相靠的两门学科。
如果我不当医生,可能就不是今天这样一种写作倾向了。因为从医,我会觉得每一个生命都那么的宝贵,会觉得每一个生命都如此丰富多彩,会发现由于各种各样的主观的、客观的因素,生命在某种程度上要经历很多苦难,但最终应该挣扎而出,去完成我们一生,让自己变得幸福的目标。生命脆弱与坚韧的共存,让我感受到强大生命力量。
“年轻人面临很多选择,但最重要的部分只能由自己去回答。”
新华网文化产业:您这本书很厚,在碎片化阅读和短视频盛行的当下,您有信心让读者看完吗?
毕淑敏:我对所有看过这本书的读者朋友们表示深深的感谢,它确实太厚了。但也有年轻朋友对我说,看书的过程中哭了8次。我并不认为一本书能够引人落泪就代表成功,而是当今的年轻人,能为那些遥远的年代、遥远的故事、遥远的感情而落泪,能沉浸在昆仑的风雪之中,说明在昆仑山发生的这些故事具有永远的魅力。
现在大家都已经习惯了比较短平快、碎片化的阅读,刷短视频也更轻松,也不用那么专注。看这本书是需要努力去思考,去还原的。我相信,坚持把它看完,昆仑山那些云知道的故事,你也会知道。
新华网文化产业:您曾环球旅行并写下旅行散文,当下很多年轻人希望逃离城市,用旅行治愈心灵,您如何看待当下年轻人追求“治愈性旅行”?
毕淑敏:旅行需要时间和盘缠,但更重要的是带着思考出发。在一个陌生的地方看到很多陌生的人、陌生的风景时,我们的内心是很容易被触动的,这就给了我们反思我们日常生活的时间,包括那些平时习以为常、约定俗成的时刻。
新华网文化产业:您曾说“不仅要拉起读者,更要给予走下去的信心”,这种“毕淑敏式悲悯”在当下社会有何价值?
毕淑敏:我自己也会由衷地希望在陷入困境的时候有人能够警醒我,能助我一臂之力来使我继续走下去,因此我以为写作的人是应该有这种悲悯之情的。
整个的人世间,特别是年轻人,他们会感受到许多的痛苦,这种时刻可以向人倾诉,但我觉得更好的一个方法就是去读书。作为写作工作者,我希望大家都能在读书中习得一种共情的能力。
年轻人往往面临着很多种选择,但是每个人心中最重要的那个部分只能由每个人自己去回答。我只是希望年轻的朋友们做选择的时候不要去屈服于金钱,不要屈服于权势,不要屈服于某种人云亦云,也不要屈服于自己的虚荣,这些是在人的一生中不能回避的问题。因为路还长,所以我们还有时间去思考清楚再做出选择。
策划:李欣
采访:高子涵
统筹:王坤朔 王碧姣
文字:林芷含
拍摄:丁梓朔
剪辑:杨雅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