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以“数智赋能未来 建设教育强国”为主题的第十五届新华网教育论坛在京举办。同期,西安翻译学院副校长王霖接受采访,以下是精彩内容:
Q1:学校有哪些特色专业?在专业建设上有哪些独到之处?
王霖:学校坚持“突出特色、服务产业、重点突破”的专业建设思路,紧密对接地方产业需要,坚持多学科协调发展,凸显外语特色,构建语言、教育、商务、健康和技术服务等应用型专业链群。开设40个本科专业,涵盖文、经、管、工、艺、教育和医学7大学科门类。其中有英、日、德、法、俄、朝鲜、西班牙7个外语语种。现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3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1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特色专业9个。学前教育专业刚刚完成专业认证专家进校考察工作。
近年来,学校按照“新文科”建设理念,在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融合艺术、语言与管理)、翻译(融合外语与人工智能)、电子商务(融合管理、工程与设计)等专业开设交叉专业方向模块,推动文科之间、文科与理工等学科之间交叉融合,探索微专业、辅修学士学位专业等人才培养新路径。
Q2:请介绍下学校的人才培养策略?学校培养的人才有哪些特色?
王霖:学校在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创新发展了“外语+微专业”“专业+外语微专业”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邀请行业、产业、企业人员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着重培养学生跨学科知识、能力和综合素养。运用OBE理念,科学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关联矩阵,提升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达成度,解决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间匹配问题,让学生毕业时能够适应经济社会需要,并满足出国留学和在外企工作的需求。
学校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秉持“敢为人先、无私奉献、爱生如子、厚德敦行”的学校精神,积极践行“高尚教育”理念,形成四条主要的特色:一是思想铸魂,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培养学生家国情怀;二是文化固本,强化通识教育,融入中华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三是专业强基,夯实专业基础,增强学生专业知识与能力;四是实践强能,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实践教学训练,强化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学生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奉献精神和责任担当意识显著增强,涌现出一批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扎根基层的优秀毕业生。学校有70%的毕业生留在陕西、扎根西部、服务基层,涌现出“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全国优秀共青团员”“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优秀志愿者”等一批优秀毕业生。他们以思想品德端正、专业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等优势,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有许多已成为行业骨干或精英,也为学校赢得了社会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