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时节的内蒙古鄂尔多斯达拉特旗田野间,配备北斗导航系统的农业机械正开展精准作业,密集的滴灌网络如毛细血管般延伸至每道田垄,智能水肥调控系统精准计量灌溉用量,勾勒出充满科技色彩的春耕画卷。
模式创新 “高产”“共富”两手抓
道劳哈勒正村的丰收背后,是鄂尔多斯市近年推行的“统种共富”模式探索。2025年3月,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人民政府立足巩固农村土地基本经营制度核心任务,通过“统种共富”土地合作经营模式改革,系统性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与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印发了《达拉特旗支持“统种共富”土地合作经营模式改革七条措施实施细则》,进一步从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村社提质扩面、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精深加工能力、培育优质产品品牌以及“统种共富”典型模式等方面进行具体部署。
近年,鄂尔多斯市在农区推行农业“统种共富”模式。按照“小田并大田”的思路,通过“共有均摊、股份合作、土地托管、小组联营、合作共建”等方式,降低种植成本,提高种植质效。这个模式,本质上是推动土地规模化经营和服务规模化经营,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为现代农业与农户的有效衔接提供了畅通渠道,也为内蒙古地区粮食增产提供了新思路。
在具体操作中,达拉特旗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按照“三打破、五统一、一重新”大破大立治理模式,即打破农户的承包界、地块界、渠沟路布局,统一开挖渠沟、修整道路、植树造林、平整土地、划分地块,完成整治后重新分配经营,实现自然地块“小并大”,确股确权不确地、经营模式合作化。达拉特旗农牧局局长张永平表示,在“统种共富”政策引领下,达拉特旗将大力支持模式推广,补齐农田水利设施在建设过程中的短板,同时推进智慧化和数字化的服务。
在政企协同创新中,中化农业MAP通过服务创新,与地方政府合作,探索出“党组织+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党组织整合土地交由中化农业MAP服务,采取对农民“保底+分红”的方式运行。这个模式实现了多方共赢:党组织和村集体提高了活力和凝聚力,合作社提高了运营能力和运行效益,中化农业MAP实现了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的成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农户除了获得保底和分红之外,还可参与到托管服务工作当中,或者外出打工,增加收入。
“引入MAP模式后,变化是非常显著的。”刘世荣表示, MAP的专业农艺师会根据当地的土壤、气候条件,筛选最适宜的良种,并制定科学的种植方案,像播种时间、密度、施肥量和病虫害防治时机都有精准的规划。“通过MAP模式的科学种植和管理,我们村青贮玉米亩产达到了4吨多的水平,产量增加了1吨多。”刘世荣说。
“统种共富”让村集体有了“底气”。道劳村的村集体将部分收益投入到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服务,改善村民的生活环境。下一步,道劳村还将深化与中化农业MAP的合作,进一步投身到“党建引领统种共富”的事业中。
“选择与中化农业MAP合作,正是看中其在农业技术集成和社会化服务方面的突出优势。中化农业MAP的农场运营结合智慧农业,运营效率高,一万亩农场只用2个人即可运营。此外,先进农机与科学农艺结合,大大提升了耕种及产出效率。”达拉特旗副旗长阿木尔布拉格表示,后续达拉特旗计划以点带面,逐步扩大吨粮田打造范围,将成功经验推广至全旗。
技术创新 “增产”“节水”双实现
作为国家粮食主产区之一,内蒙古占全国耕地面积的8.97%,居全国第二位。2024年全区粮食作物平均亩产达779.7斤,增量居全国粮食主产区第一。当地农田集中连片、光热资源充足,具备进一步挖掘单产潜力的广阔空间。
正是基于对区域价值和战略意义的精准判断,中国中化旗下的中化农业MAP早在2018年就布局内蒙古达拉特旗、土默特右旗等区域,在当地逐步系统引入节水灌溉、高产密植、智能农机、数字化管控等现代农业要素,着力打造高标准、规模化、绿色化的“吨粮田”样板。
在内蒙古达拉特旗东南58公里的侯家营子村,万亩玉米“吨粮田”试点春耕正全面展开。田间地头,滴灌带沿垄铺设精准到位,智慧农机穿梭作业,一粒粒玉米种子正被精准送入土中,农艺师在远程系统上实时监测、科学调控——一套集成化、智能化的农事作业体系正在有序运行,为“吨粮田”建设积累可验证、可评价的一线实践经验。
侯家营子地处黄河“几字弯”地带,年均降水量不足340毫米,灌溉节水是这里农业生产绕不开的“底线”。立足内蒙古水资源利用现状,中化农业MAP侯家营子示范农场在“种得准、管得精”上下足功夫,大力提升节水能力。自2022年起,中化农业MAP在达拉特旗开始探索推广玉米单产提升全程技术服务方案,形成了“土壤检测、选种播种、精准灌溉、高效水肥、综合机收、数字化管理”的玉米种植全生命周期服务模式。
“一亩地浇多少水,施多少肥,不是凭经验拍脑袋,而是数据在说话。”中化农业MAP农艺师陈玉亮打开线上智慧农业平台介绍,平台基于多年服务农户积累的数据模型,结合土壤墒情、天气变化、苗情动态等信息,给出每块田该浇多少水、何时浇、怎么管的精准建议。“以往浇一亩地得三四百立方水,现在用两百多。”中化农业MAP鄂尔多斯区域经理张帅介绍说, 2024年高产示范农场玉米亩产达到1016公斤,比周边农户平均高出20%左右。同时,每亩用水量仅为238立方米,节水160立方米左右,在增产的同时节约了紧张的水资源。
单产提升的技术就像一把“金钥匙”,打开了更多类型农田的丰收粮库。包头市的土默特右旗位于黄河沿岸引黄灌溉区,土地盐碱化较普遍,很大程度地制约着农业生产发展。在精准灌溉的成功经验上,中化农业MAP将单产提升方案也应用到了中轻度盐碱地上。
在土默特右旗海子乡的苗六泉农场,有一条近15米宽的蓄水池,其中是从水渠引到田间的黄河水,沉淀泥沙后,再经过泵房里一个个过滤罐体,将清澈的黄河水精准地输送到每粒种子身边,将大水全田漫灌变为一个个由滴灌形成的只包围在根系周围的湿润球。选择耐盐碱的种子和作物,如向日葵、高粱,同时结合精准水盐调控、耕层构建、窄行距播种等技术措施,精准管控播种、施肥、灌溉与根际水分与盐分水平,实现精细化种植管理。2024年苗六泉农场生产效益显著提升,对比地块未进行高标准农田改造之前,粮食产量提高63%。
中化农业MAP内蒙古大区副总经理张永丰表示,“针对水资源紧张、盐碱地分布广等主产区难题,中化农业MAP将在更多具备条件的区域复制推广这一模式,持续提升农业单产水平,为内蒙古不同场景下的‘吨粮田’建设提供成体系的落地方案。”
土默特右旗副旗长高俊峰表示,盐碱地有较大的增产空间,包头市多年来以推进盐碱耕地综合利用试点为抓手,强化集中连片示范,促进盐碱化耕地边种植边改良,提升粮食生产能力。中化农业MAP在土默特右旗的盐碱地单产提升技术应用,为区域撬动土地产能提供了可复制推广的模式。
集成创新 打造万亩“吨粮田”
2024年,位于侯家营子村的中化农业MAP玉米示范田亩产达1016公斤,真正实现万亩连片“吨粮田”。内蒙古具有丰富的光热资源,大面积提升玉米单产大有可为,当地目前正在全力推进建设一千万亩大面单产示范区、打造一千万亩“吨粮田”的“两个一千”行动。2023年起,中化农业MAP在内蒙古率先落地推广以“高产密植+水肥一体化精准灌溉”为核心的玉米单产提升技术,并在玉米主产区复制推广。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副厅长赵永祥表示:“侯家营子探索出的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径,为全区农业提质增效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鲜活样本。我们将以点带面,推动其经验在全区落地生根,通过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强化科技赋能,持续提升农业综合竞争力,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注入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让更多农民共享农业现代化发展成果。”
未来,中国中化将以主产区为重点,加快打造以高标准农田为基础、以集成技术为核心、以专业化服务为支撑的现代农业发展体系,推动亩产提升、农民增收,为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实现路径提供更多实践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