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主任,我今天刚刚做了第二次检查,医生说恢复得很好,谢谢你治好了我的病,我现在又可以说话了。”前不久,新疆麦买提大叔通过上海长海医院互联网复诊平台给呼吸内科黄海东教授发来了信息,这是他们之间默契的约定,也是一段跨越3900公里的信任和温暖。
今年3月,66岁的麦买提因冠状动脉狭窄闭塞在老家医院进行了心脏搭桥手术,但术后严重的心肺并发症导致他脱机困难,当地医院紧急又为其进行了气管切开治疗。
就在患者病情趋于平稳顺利脱机时,医生发现由于长期气管切开,麦买提大叔声门下方的气管管腔出现疤痕增生、黏连的症状,气管上段管腔完全闭塞,仅仅可以通过气切套管维持呼吸和咳痰,说话的能力也失去了。如果长时间维持该状态,患者不仅容易发生肺部感染,而且气切套管一旦滑脱随时都有窒息死亡的风险。
当地医院为麦买提大叔进行了两次支气管镜下再通术,但因内镜下无法准确确定闭塞气道远端气管的方向,再通难度极大,多次尝试均以失败告终,患者也苦不堪言,求医心切。
就在一家人一筹莫展的时候,他们通过新闻报道了解到上海长海医院呼吸内科黄海东教授团队2021-2022年期间曾多次参与新疆地区复杂气道狭窄及气管食管瘘患者的会诊及诊治,有着非常丰富的治疗经验。
8月2日,带着最后一丝希望,一家人踏上了来沪求医之旅。由于患者心脏手术后并发气道阻塞,不具备搭乘飞机的条件,患者在家属的照顾下,搭乘救护车,历时3天3夜的长途跋涉终于来到了长海。
黄海东教授了解情况后,立即组织团队为患者进行了全面检查。通过支气管镜探查发现,患者声门下方气管上段前壁与后壁粘连,管腔消失伴完全闭塞,内镜下再通的难度及风险都很大。
“气管上段疤痕增生伴管腔完全闭塞是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术最为严重的并发症,闭塞部位后方临近食道,两侧临近颈部大血管,前方临近甲状腺,治疗时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大出血、纵隔气肿、气管瘘等危险。”黄海东教授介绍。
考虑到患者心功能差,声门下气管已完全闭塞,身体条件无法耐受气管外科手术,白冲教授、董宇超教授、黄海东教授经过讨论,决定采用微创支气管镜高频电凝方法再通气管。由于刚刚经历过心脏搭桥手术,患者手术麻醉评估为极高危,对麻醉技术和要求非常高。麻醉科卞金俊教授和杨宇光副教授制定了保留自主呼吸的静脉靶控全身麻醉方式,这种麻醉方式有别于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减少了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缩短了住院天数且大幅度降低了患者诊疗费用。
8月9日,黄海东教授团队根据术前影像后处理系统重建的闭塞气管三维图像,术中采用“双镜”技术精准导航,采用传统的内镜下高频电凝术,仅用时20分钟就成功再通了声门下闭塞的气管管腔。后续救治团队又开展了2次微创支气管镜下气管狭窄段成形术,患者狭窄段管腔基本恢复至正常直径,无软化塌陷,肺内的气流终于可以正常通过上气道进行气体交换,经过评估,患者呼吸平稳,声带功能正常,发音功能正常,气切套管也被顺利取出。麦买提大叔时隔五个多月重获新“声”。出院前,他激动地说:“感谢人民军医,感谢长海医院,是你们让我恢复了说话能力,再次感谢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