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实现“奥运争光计划”,助力青少年科学训练、提升竞技能力、实现奥运梦想、建设体育强国,是体育运动学校办学主旨。
2004年女子摔跤正式列入奥运会比赛项目。乌鲁木齐市体育运动学校立足于为国家培养高水平女子摔跤人才,女子摔跤队应时成立。
2008年开始,项目团队依托国家体育总局科研项目《我国优秀摔跤运动员核心竞技能力训练体系研究》《潜优势项目体能训练体系研究与建立》等4项课题对摔跤人才培养及训练体系进行研究,成果在国家核心期刊《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一级期刊《中国体育教练员》等发表《我国女子摔跤运动训练的科学化探索》《我国摔跤项目体能训练特征研究》系列论文15篇。学校借助入选全国体校中唯一一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的机遇,将摔跤项目列为示范校建设重点内容,针对女子摔跤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建设、师资团队建设等问题深入研究。
通过8年的探索实践,乌鲁木齐市体育运动学校形成了以标准为引领的“一主线双主体四循环”高水平女子摔跤人才培养创新成果。该模式解决了长期以来,体育运动学校没有课程标准,教师依据自己的经验组织教学,人才培养不规范,教学存在随意性,校内循环教学模式难以支撑高水平摔跤人才培养等问题。
借助课题研究成果和对摔跤高水平运动队、同类体校摔跤运动队充分调研所形成的《摔跤运动专项建设和人才培养调研报告》,明确摔跤运动员岗位职业能力和关键非职业能力。参照摔跤优势国家的摔跤考核和评价标准,结合对我国摔跤运动员现场数据实测,形成我国体育运动学校《摔跤运动专项训练考核标准》、《摔跤运动专项技术评价标准》,最终研发出含有摔跤课程目标、课程学习评价等九部分内容在内的《体育运动学校摔跤运动专项课程标准》,课程目标从德育、身体素质、摔跤专项知识技能、意志品质、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等六大方面提出明确要求。
根据课程标准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要求,基于混合教学理念与方法,对女子摔跤在线开放课程进行混合教学整体规划与设计,建设包括课程介绍、摔跤技术、摔跤战术、答疑互动、知识拓展等模块的《女子自由式摔跤》在线开放课程,对全国开放。
学校联合摔跤专业队、同类体校,根据摔跤课程标准,研究国内外摔跤训练技战术、赛事和相关资料,针对我国摔跤运动员成长和职业发展规律,科学规划教材设计,分解教学训练任务,创新教学训练内容,开发包括摔跤基本技术训练、摔跤基本战术训练等十个模块内容的《国际式摔跤》教材和《青少年女子自由式摔跤》融媒体教材。配套教材编写出《摔跤运动专项学训一体化导训案》,使摔跤教学既有理论指导,又有实践指导。
学校借助摔跤在线课程,根据教学任务,设计线上线下学习内容与评价,引导学生进行“线上自主学习测评,线下实战训练提升”,实现课前线上自主初学,发现疑难;课中线下对战实践,解决疑难;课后线上线下结合,拓展提升。实施“线上、线下”结合,贯穿“课前、课中、课后”混合教学模式。
通过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与自治区专业队共育摔跤优秀人才、遵循摔跤人才能力提升四个阶段规律,形成了“一主线双主体四循环” 高水平女子摔跤人才培养模式:把德育主线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突出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把“爱国、超越、卓越”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摔跤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建立与自治区摔跤专业队“双主体”育人机制,开创“资源共享、学训共融、责任共担、成果共享”的育人新局面。将“德学训赛证”的人才培养及评价贯彻于“双主体”育人过程。针对摔跤学生从初学者到成长为国际摔跤人才能力形成的四个阶段,在校内实施第一第二循环、在校外实施第三第四循环的“四循环”能力提升,既能培养大批国家二级及以上运动员证书学生,又能培养出在国际比赛获得奖牌、为国争光的学生。
通过科学研究,学校梳理出摔跤人才培养的四个阶段、六个方面目标、十个关键专业能力、八个关键非专业能力和十八个模块化学习情景。研制出不同年龄组、性别、体重的运动员摔跤训练考核标准和专项技术评价标准,通过《体育运动学校摔跤运动专项课程标准》,完善了多层次摔跤人才培养方案。提出通过“四循环”模式实现竞技能力递进提升的培养模式创新,成功打破了校内循环教学模式培养不出国际水平运动员的局面。新增的校外循环由学校教练员和专业队教练员共同制定训练方案,与省级专业队和国家队共融训练,攻克比赛难点,达到参加国际比赛的标准。
坚持“但求所用、不求所有,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跨单位、跨行业组建融“教练员、心理教师、康复教师、营养教师、文化课教师”为一体的模块化复合教育教学创新团队。建立了以学校为主导、办学理事会为平台、专业委员会为支撑、制度为保障的复合教育教学创新团队运行新机制。依据办学理事会章程、专业委员会章程,聘用教师管理办法、评优奖励办法、政府聘用教师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制度建设融“教练员、心理师、康复师、营养师、文化课教师”为一体的模块化教育教学创新团队,保障学生科学培养,全面发展,既出精英,又出精品。
通过“政行校队”办学理事会的成立、复合教育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一主线双主体四循环”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整合政府、行业、学校、专业队和体育科研部门资源,齐心协力共育摔跤人才。通过学校、省级专业队、国家队的融合训练教学,使人才培养逐级衔接,能力递进提升,打破原有仅靠学校培养人才的“天花板”,架起摔跤人才成长的“立交桥”。
以摔跤课程标准为统领,按照摔跤人才成长规律开发出满足体育运动学校摔跤教学需要的系列教学资源。既有线上资源,又有线下资源;既有理论指导用书,又有实践指导用书;既有普通类教材,又有融媒体教材。资源突出中职学生学习特点,注重形象性,实现静态学习与动态学习的融合。(作者:乌鲁木齐市体育运动学校 李运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