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至23日,由江苏省南通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共南通市委宣传部、南通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中共如东县委员会、如东县人民政府承办的“如东县美术书法作品晋京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
本次展览以“薪火赓续 翰墨耕海”为主题,集中呈现如东县65位艺术家的67件精品力作,是如东县首次以县级创作群体名义在中国美术馆集体亮相,展现新时代基层文艺创作的蓬勃活力与深厚底蕴,向全国观众传递江海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新时代的奋进之声。
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为展览题写展标,并参观展览,对这次展览和展出的作品给予高度评价。他认为,南通如东人杰地灵,培养了很多知名书画家,如东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江海沃土育文脉 艺术薪火传千年
繁华盛世赓续江海文脉,翰墨丹青铭刻盛世繁华。南通人文底蕴深厚,先贤名人辈出,拥有教育之乡、体育之乡、长寿之乡、新侨之乡等多张名片,特别形成了“人才辈出、名家迭现,佳作纷呈、成就卓著,融通中西、多元发展”的“中国美术南通现象”。
南通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冬梅表示:“作为‘中国美术南通现象’的兴盛地,如东县把具有地域特征的‘扶海文化’融入中国美术坐标体系,展现出江海儿女耕海图强、生生不息的奋斗精神,不仅具有极大的艺术观赏性,也具有浓厚的文化价值。”她希望艺术家们继续深耕江海热土,创作出具有家国情怀、地方特色和个人风格的优秀作品,传承好“中国美术南通现象”的江海气魄、文化传统、地域基因。
高质量发展谱新篇 文化赋能显担当
如东县始终坚持文化强县战略,通过政策扶持、阵地建设、人才培育等举措,推动美术书法事业与乡村振兴、产业转型深度融合。如东县涌现出以方冰山、王冬龄、吴元奎、丛志远、任平、丁杰、康荣、管怀宾、罗拥军、潘金美、潘金玲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书画艺术家。他们秉持“笔墨当随时代”的担当精神,用作品证明:地域性从来不是艺术发展的局限,而是连接人类共同情感的桥梁。
扶海大地火热的发展实践,是艺术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宝库。南通市政协副主席、如东县委书记陈慧宇表示,希望艺术家们继续以如东县为灵感源泉,用笔墨描绘江海气象,进一步提升如东县知名度和影响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如东、走近如东,关心支持如东经济社会发展,携手共创美好未来。
民间艺术绽异彩 时代精神共交响
本次展览特设“如东农民画精品展”板块,精选16幅反映百姓生活、渔家风情的民间绘画作品,以鲜活笔触描绘南黄海风情。这些凝结着海盐结晶的佳作,让观众既能触摸滩涂渔港的淳朴之美,也能感悟人类命运的宏大叙事;既可见民间艺术的鲜活气息,亦能睹当代艺术的先锋魅力,充分彰显了如东县文化工作者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的正气锐气。
如东农民画源自清代桃花坞年画,融合灶头画、木雕等传统工艺,以鲜活笔触描绘《渔姑》《欢乐渔家》等南黄海风情,600余件作品曾亮相国家级展览,多件被国内外馆藏。此次参展作品既传承传统技法,又注入时代精神,与书法、国画、当代艺术同场辉映,构成一部“流动的地方美学史”。
文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深厚土壤。本次展览,既是对如东县美术成就的总结,又是一次关于“何以中国”“何以当代”的艺术探索,也是一场关于传承与创新、本土与世界的美学思考。未来,如东县将始终秉持扎根黄海之滨、服务人民群众的朴素信念,深入挖掘江海文化、移民文化、耕海文化、红色文化、围垦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全力推出一批具有如东特色、滨海标识、盐港内涵的精品力作,让如东文化绽放新彩,让城市乡愁可触可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