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没有路,可是青海物探人走过!
这里有了路,因为青海物探人来过!
这里的路不能称之为路,因为这是青海物探人走的无名之路!
这里的路不愿走第二次,可是青海物探人披星戴月走过无数个寒来暑往……
地球到底还有多少资源可供人类生存和利用呢?如何将地下数千米深处的油气资源开采出来?为了找寻答案,有一群人行走在高山、戈壁、峡谷、沙漠、荒原……他们,就是物探人,他们的工作,就是地球物理勘探。今天,跟随我们一起走进中国石油集团东方物探公司青海物探分公司,一探物探人的工作和生活。
项目作业区地貌。 宋忠勇/摄
“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氧气吃不饱”,这句话可以生动概括青海物探人工作的地方——被誉为青藏高原上“聚宝盆”的柴达木盆地。柴达木盆地位于青海省西北部,主要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这里雅丹地貌广布,尽管随着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经常会有车辆从这里路过,观瞻感受地球上难得一见的“火星地貌”,但并没有人愿意在这块“不毛之地”上多加逗留。因为这里有的只是盐水、强碱性土壤。同时,这里还属于狂风盛行的沙漠地带,“盛产”风沙。
可就是在这片荒无人烟、“鸟不拉屎”的地方,盐产、矿产以及油气资源却相当丰富。找油找气,物探先行。于是,青海物探人常年驻扎在柴达木盆地的西部,他们的工作是油气勘探开发的第一步,相当于“给地球做CT”。
他们,是将士
在青海物探鄂博梁Ⅲ号地震三维项目营地,项目长吕思霖介绍项目时,用了一个词概括自己的团队——“将士”。初听这个词时,注视着戴着眼镜文质彬彬的他,对应着营地观摩时看到的智能化地震队生产指挥中心,脑海中出现了短暂的质疑。
智能化地震队生产指挥中心。 宋忠勇/摄
可是,当手机信号全无,与外界失联;当坐在车上被颠到怀疑是不是走错了路;当目之所及只有车灯前的漫天黄沙;当耳畔间传来砂石打在车窗上咔咔作响;当只有对讲机中前后车辆互相呼叫的声音传来;当迎着沙尘暴就着夜色在项目现场掺杂着沙子咀嚼着食物……在项目作业现场读秒体会这一切的时候,明白了“将士”一词实至名归。
青海物探人有着“停车走上羊肠坡,千山万山高峨峨”的脚力。
从青海物探鄂博梁Ⅲ号地震三维项目营地出发,沿着老315国道颠簸前往魔鬼城可控震源作业现场,荒凉和茫然伴随了一路。我们在车上开着玩笑,将车上的同行如果赶下车去,会不会立马风干。没有胆量下车的我们最后断定,如果车停下来,我们连100米都走不下去,因为高温干旱、含氧量低,还伴随着未知的恶劣天气以及其他风险,内心的恐惧就足以让我们却步。最主要是作为车辆行进的主路——老315国道主路也因为年久废弃,风蚀沙埋,没有了路的样子,其他地方更是无路可走。
没有路的地方,却是青海物探人的主场。 李鹏/摄
可就是这些地方,却是青海物探人的主场。青海物探分公司有很多人都是从石油院校毕业后就投身于一线实践的,他们不仅储备着深厚的地球物理学知识,更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熟练运用各种物探技术进行地下物质的探测和分析。他们面对复杂多变的地下环境和艰巨的探测任务,始终保持高昂的斗志和坚定的信心,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
青海物探人有着“古人行师有纪律,千里赴敌无败没”的严明。
无论是在项目营地还是在作业现场,即使是与媒体举行座谈会,青海物探人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开展安全教育培训,在讲清说明风险防控点的同时反复强调注意事项和避险措施。最后,还一再提示在场人员注意保护活动现场的环境,提示不要乱扔垃圾、不要破坏生态环境。安全教育和环保意识达到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
放线班队员在碱梁上前行。 李鹏/摄
在青海物探鄂博梁Ⅲ号地震三维项目放线作业现场,青海物探分公司2139-2137联队放线班长张金营强调完作业注意事项后一声令下,放线班队员整齐划一立即出发,只见他们12人为一组,各自整理好埋线,肩扛手持铁镐、大小线、检波器,斜挎着水壶干粮,在碱包、碱梁、风蚀残丘中列队前行,红色的身影在灰黄的地表上渐行渐远,直至变成一个个小红点。
放线环节至关重要,也是目前青海物探鄂博梁Ⅲ号地震三维项目中完全需要依赖人工完成的一个环节。据张金营介绍,放线速度的快慢,直接影响着地震采集进度。因为工区道路崎岖、自然条件恶劣,放线班成员体力消耗极大,即使脚板磨出了水泡、汗水浸泡得手掌发白,他们依然你追我赶,加快进度,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将铺设排列速度提高到最快,方便数据的及时采集传输。
他们,是勇士
青海物探人有着“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豪情。
青海物探扎根的地方,是国内乃至全世界地质情况最复杂、地表条件最艰苦、油气存储条件最特殊的油气勘探区域,也是物探先进技术在青海探区创新应用的前沿阵地。青海物探人始终牢记“我为祖国献石油”的神圣使命,也秉持“道阻且长、行则将至”的信念决心,奋战高原、以苦为荣,配合青海油田累计发现油田25个、气田10个,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作出了高原物探人应有的贡献。
工区夜间作业现场。 李鹏/摄
青海物探鄂博梁Ⅲ号地震三维项目距冷湖镇约60公里,项目工区主要地形地貌为密集风化碱梁、碱包、硬碱壳地,施工面积超过4000平方公里,工区平均海拔3000米,断裂发育、地层高陡,施工环境复杂,是地表复杂、构造复杂的“双复杂”勘探禁区,油气勘探面临诸多世界级难题。用一句通俗的话讲,就是“在魔鬼城寻宝”。可就是在这4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青海物探人“天作帐,地作床,豪情是物探人的行囊,喊一声出发,热血满胸膛”。
水壶和设备就是物探人的行囊。 宋忠勇/摄
1300名勘探勇士参与其中,冒着高温酷暑,以“困难面前有我们,我们面前无困难”的决心和斗志,打响了高效勘探攻坚战。截至目前,第一阶段的采集任务已经完成,最高采集日效6472炮,再次创造柴达木盆地历史新高。
青海物探人有着“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魄力。
在项目施工的无人区范围内,不论是放线组、测量组还是震源组,抑或是无人机QC回收组、解释组还是保障组,他们敢于创新、勇于探索,借鉴以往邻区三维方案,采用“高密度、长排列、宽方位”提高资料成像效果;按照“三增”技术思路,增加覆盖次数、排列长度、观测宽度,进一步满足深层成像需求。持续进行技术攻关,广泛推广应用“两宽一高”技术与装备、单点高密度采集技术等数十项新技术。
高精度可控震源车有序进入项目作业现场。 宋忠勇/摄
在魔鬼城可控震源作业现场,伴随着震耳的轰鸣声和放炮的隆隆声,青海物探分公司鄂博梁Ⅲ号地震三维项目地球物理师邹开猛蹲在一处碱梁上,如数家珍地介绍起下面忙着作业的大家伙们:“这些是高精度可控震源车,具有宽频激发、高效作业等特点,是利用机械连续震动激发产生地震波,利用相关技术使连续震动信号变为脉冲信号,从而获得地下各层的反射,通过资料的采集、处理、解释而获取地质构造、物理特性的勘探手段,现在采集到的信号就能精准传输回营地的智能化地震队系统,便于解释组进行数据分析。”
放线组是“探路者”,面万壑四野;震源组是“先锋者”,临艰难困苦。青海物探分公司的震源组已经习惯了长时间、高强度地在无人区作业。在鄂博梁Ⅲ号三维项目组震源班长杨群英看来,只要赶到震源现场,拼的就是精力和意志。同时,他们也把“认真”当成了习惯,把“较真”当成了原则。无数个像杨群英这样的青海物探人在无人区里安营扎寨、坚守岗位,默默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
他们,是侠士
青海物探人有着“雄心吞宇宙,侠骨耐风霜”的毅力。
Eseis节点下载营地。 宋忠勇/摄
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10月21日在胜利油田看望慰问石油工人时发表讲话:“石油能源建设对我们国家意义重大,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要发展实体经济,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据东方物探公司装备服务中心仪器分中心主任岩巍介绍,以前物探采集都依靠G3i有线仪器,一套18公斤重,携带不便,且诸多受限。对此,依托国家重大专项和中石油集团投资,东方物探公司在2019年成功推出了不到两公斤的Eseis节点,具备同样的功能。几年间,Eseis节点全地形全天候的适应能力应用到了超高温、超低温、超高海拔多个项目现场,用物探技术创新诠释“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的担当。
放线班队员放线。 宋忠勇/摄
物探工作往往需要多个部门和团队的协作才能完成。青海物探人在实践中紧密配合、相互支持,共同面对挑战和困难。“一个好汉三个帮。”物探施工的幕后,有一群物资战线“好管家”。在超高海拔施工区域,如何保障野外员工的生命健康,青海物探分公司构建了“天地空”全方位的通讯网络,畅通应急通道,实现了员工生命健康管理“上得去、稳得住、下得来,一个都不能少”的目标。制定了“超高海拔人员生命健康保障管理体系”,规范超高海拔地区施工健康管理的各项流程,确保超高海拔地区施工人员的生命健康安全。
物探生产网络遥相呼应采集数据,也守护着野外员工的生命健康。 宋忠勇/摄
因为大多时间是在无人区作业,网络覆盖率极低,特有的物探生产网络(北斗终端、卫星基站、移动网络、自组网电台等),帮助青海物探人实现了施工区域的网络全覆盖和信息的实时传递。青海物探分公司还使用了一套车辆监控系统,据青海物探分公司的车辆监控员彭正宏介绍,这套车辆监控系统借由安装在车辆内部的高清摄像头,实时捕捉驾驶员的行为与状态。系统可对驾驶员的驾驶行为进行主动分析与报警,精准识别驾驶员喝水、闭眼、处于生理疲劳状态、分神驾驶等会有安全隐患的行为,并即刻发出警报,提醒驾驶员纠正错误,避免潜在安全事故的发生。
青海物探人有着“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的风骨。
采访车队在漫天飞沙中行进,突然听到先遣车辆对讲机中传来声音:“各车注意,前方发现有私家车误陷流沙,2号车配备有绞盘,负责救援,其余车辆按照原计划继续行进。”车辆行至事故发生地,看见一辆SUV斜倾在流沙之中,束手无措的乘客此前已将车上所有行李搬运到地面上,站在车旁,风中凌乱……我们感慨他们何其幸运,遇到了青海物探车队经过,否则只能在这“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地方过夜。同行车辆的王晓明师傅说,这种在“江湖”行走、仗义助人的救援对于他们来说是习惯成自然。
据青海物探分公司鄂博梁Ⅲ号地震三维项目党支部副书记蔡星星介绍,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类似的救援已有8次。今年5月9日,青海物探分公司调研组一行在项目调研完返回途中也遇到一起严重的交通事故,他们在第一时间拨打了120救援电话和122交通事故报警电话,并且立即组织现场救助。当时那辆越野车翻下路基,车辆损毁严重,还出现漏油现象,随时可能发生危险,且车内四人都不同程度受伤。由于交警和救护车都得从300公里外赶来,为了防止发生二次伤害,调研组一行紧急实行破窗救助,抬出伤者,远离事故车辆,并及时与营地取得联系。项目长带领队医,携带被褥等救援物资赶赴事故现场,提前对伤员进行创口清理、包扎止血、监测血压等医疗救治措施,直至伤者被救护车接走。
测量组集结开展工前安全培训。 李鹏/摄
行源于心,力源于志。野外一线施工环境条件差,青海物探人一年内大多数时间都在项目上,与家人聚少离多,但为国找油找气的意志和“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决心,使他们心中早已坦然。“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无论我们走到多么光辉的未来,都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一次次大发现的背后,无不体现着青海物探这些“六边形战士”的使命和担当。每一座碱包上都有他们的汗水,每一道碱梁上都有他们的足迹,风蚀残丘更是见证了他们的智慧和付出。
青海物探人这支高原勘探“先锋劲旅”,一次次用实际行动证明了“我们行”;也正是他们的传承和发扬,让“三老四严”“苦干实干”为核心的石油精神在青藏高原熠熠生辉。(刘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