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家长带着孩子来门诊,焦急地问:“医生,我家孩子突然发烧,身上起红疹,喉咙痛得像刀割,是不是猩红热?”的确,近期猩红热的发病率明显上升,尤其在中小学和幼儿园儿童中传播较快。
猩红热并非新病,但它具有较高传染性,且可能引发严重并发症(如风湿热、肾炎)。许多家长对它认识不足,容易误以为是普通感冒或幼儿急疹,耽误治疗。今天,我们就来全面解析猩红热,帮助家长科学应对。
猩红热的“真面目”:它到底是什么病?
猩红热是由A组β溶血性链球菌(GAS)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属于细菌感染,多见于5~15岁儿童。冬春季高发,但全年均可发病。它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咳嗽、打喷嚏均可导致细菌的传播,该细菌也可经接触患者分泌物或污染的玩具传播。其典型表现为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红疹及草莓舌,属于国家法定乙类传染病。
为什么猩红热近期“卷土重来”?
猩红热的“卷土重来”很大程度上和季节因素有关,链球菌在低温干燥环境中更易存活,秋冬、早春季节正是其传播高峰。A组β溶血性链球菌存在多种血清型,部分流行株可能产生更强的毒素,使链球菌的“战斗力”升级,可能引发更严重的皮疹和炎症反应,导致症状更典型、传染性增强。近年因疫情防控,儿童接触病原体减少,群体免疫力下降,易感儿童积累,一旦病原体传入,易出现暴发。如幼儿园、学校等人群密集场所、免疫力低下儿童等都是猩红热的高风险因素。
因此猩红热近期高发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病原体特性、环境变化的原因,也与人群免疫状况、社会行为等因素密切相关。
如何识别猩红热?
猩红热的症状可分为3个阶段,家长需密切观察。
1. 潜伏期(2~5天):孩子可能仅表现为轻微乏力、喉咙不适,容易被忽略。
2. 发病期(急性期)
(1)发热+咽痛:该病起病急,通常突然发热,伴寒战、头痛,恶心、呕吐、食欲减退,不典型的猩红热会出现较短时间的低热症状。咽痛症状剧烈,伴随吞咽困难,类似“刀割样”疼痛,有些小患儿反馈咽部就像“着火”了,连喝水都痛。
(2)典型皮疹:皮疹一般在发热后1~2天内内出现,可从颈部、腋下、腹股沟开始,24小时内蔓延全身,呈充血性点状皮疹,触摸有“砂纸样”明显粗糙感,压之褪色。两颊潮红,嘴巴周围发白,我们称之为“口周苍白圈”。初期舌苔白厚,2~3天后舌乳头红肿,呈“草莓舌”或“杨梅舌”。
3. 恢复期(脱皮期)
皮疹消退后约1周,皮肤开始片状脱屑,尤其是手掌、脚底,可呈“手套膜”样脱屑。脱皮不遗留疤痕,但需注意护理,避免继发感染。
猩红热该如何预防?如何避免全家“中招”?
目前猩红热暂无专用疫苗,发现“发热+咽痛+红疹”建议立即就医,不可单纯退烧或等待自愈,否则可能引发严重并发症(如肾炎、风湿热),建议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生素治疗。该疾病发病前24小时至急性期具有最强传染性,确诊儿童需居家按呼吸道传染病进行隔离。患者和密切接触者应佩戴口罩,接触患儿分泌物后用肥皂+流动水洗手。患儿餐具、玩具用沸水或含氯消毒剂浸泡。同时注意均衡饮食、可食用温凉流食(如粥、汤)缓解咽痛。多休息并补充水分和维生素C。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抓挠,瘙痒时可涂抹炉甘石洗剂止痒。通过切断传播链+及时治疗,可有效控制疾病蔓延。
猩红热有哪些并发症?如何降低风险?
多数患儿经规范治疗可痊愈,但若未及时规范治疗,可能引发多种并发症,主要与链球菌感染扩散或免疫反应相关。
1、化脓性并发症:通常由细菌直接扩散所致,局部感染包括有鼻窦炎、肺炎、中耳炎、乳突炎导致耳痛、听力下降,或者颈部淋巴结炎,表现为淋巴结肿痛等,深部感染可出现败血症、脑膜炎等。
2. 变态反应性并发症:如急性肾小球肾炎,通常在感染后1-3周出现,表现为血尿、蛋白尿,多数可愈,少数进展为慢性肾炎。免疫系统过度反应还可出现风湿热、关节炎、心肌炎(心悸、胸痛)、舞蹈症等,可能遗留心脏瓣膜病。
对于降低风险,规范治疗是关键,我们通常建议确诊后需早期足疗程使用抗生素(通常10天),即使症状消失也不可随意停药,需彻底清除细菌。发热患者可合用退热药物(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清淡饮食,缓解咽痛。需注意严格隔离与卫生,关注关节/心脏症状,并密切观察与随访,可在康复后1-2周监测尿液(排查肾炎),如出现水肿、血尿、关节痛等,立即就医。注意均衡营养,充足睡眠,适度运动增强免疫力。
得过猩红热还会再得吗?
会!A组链球菌约有80多种血清型,可能反复感染。感染一种亚型后产生的免疫力,通常对其他亚型无效,因此可能因不同亚型再次感染。即使对同一亚型有抗体,若免疫力降低(如疲劳、疾病等),也可能复燃或再感染。部分患者未规范使用抗生素或抗生素疗程不到位也可能导致细菌未被完全清除,引发复发或继发感染。
猩红热并发症多与治疗不及时相关,早期识别症状,及时就医规范用药,可显著降低长期危害。(上海市儿童医院皮肤科 华圣元 王臻 钱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