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以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全国劳模工匠马恒昌、孙恒玉、刘伯鸣为原型创作的大型工业题材话剧《匠心永恒》在齐齐哈尔市艺术剧院首映。首映现场,掌声雷动,掌声的背后是鹤城三代全国劳模工匠世纪接力的感动,也凝聚了台前幕后每一位演职人员的心血。
“三个人物,一个半小时,既要故事性,又需感染力,难!”对于剧本的创作,《匠心永恒》编辑、导演刘野坦言是一个挑战。
马恒昌、孙恒玉、刘伯鸣是全国劳模工匠,更是齐齐哈尔市不同年代劳模的代表人物,每个人的事迹都可以拿出来大书特书、单独成剧。为真实生动展现劳动者的精神风貌和工作状态,为真实还原劳模足迹,创作团队春节后便奔赴三个人物曾经与现在工作的地方,和有关联的亲朋好友进行交流,查阅历史资料和视频。
先后与齐齐哈尔市总工会召开5次研讨会讨论剧情,剧本历经4次大修,最终巧妙地将这三位代表性且真实的人物故事与跨越百年的历史串联起来,向观众整体呈现全市产业工人学习钻研、技术攻关、爱岗敬业、拼搏奉献等多方面的群像,展示出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的碰撞,诠释了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
话剧中,马恒昌、孙恒玉、刘伯鸣在国家需要时刻挺身而出,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在不同历史时期,唱响“咱们工人有力量”。
舞台上,66名演员团队昼夜奋战,持续“攻关”,通过研读档案、观摩锻造现场,甚至通过从老照片中人物的表情和动作揣摩人物心理,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完成粗排、细排、舞台合成。
劳模们在国家困难时刻挺身而出,作出了很大贡献。作为一名演员,需要尽全力将他们对待工作的精神和感情表达出来。孙恒玉扮演者、话剧团青年演员队队长董旭为20分钟左右的戏份倾注全力。
“作为一名文艺战线工作者,在演绎的时候,也是在攻关,我们就是带着这样的情感去排练的。”董旭表示,拍的这个戏,就是向劳模致敬,拍的过程中,也是怀揣着向劳模学习、向大工匠致敬的心情。通过这部作品,他们收获了很多。
90分钟的话剧,用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感人的故事,让观众们真切体会到工人阶级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敢为人先、锐意进取的奋斗精神。
“《匠心永恒》不仅是致敬,更是呼唤,工匠精神需要被看见、被传承。”观看话剧后,通用技术齐齐哈尔二机床有限责任公司职工白永光感触颇深,信念更加坚定。他表示,每一个零件都需精雕细琢,每一个环节都凝聚心血,秉持匠心是对工作的热爱与敬畏,作为一名产业工人,他将坚守品质,在平凡岗位书写不平凡篇章。(宋家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