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龙潭大峡谷 受访者 供图
景区小摊点的价格牌 受访者 供图
近日,一则“破产5A级景区逆袭爆满”的新闻冲上热搜,游客为“1元冰棍”点赞的视频更是刷屏网络。这个曾经陷入低谷的景区——洛阳龙潭大峡谷,如今凭借真诚待客被大众所认可。对此,景区负责人、洛阳万山湖旅游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建仓颇为感慨,在他看来:“这和每一个龙潭大峡谷景区工作人员的努力密不可分。”
改革破局 模式创新
清晨6时30分,景区保洁员王秀梅蹲在步道边,用小牙刷仔细清理石缝里的青苔。“这是晨会培训教的,青苔不及时清除,雨后游客容易滑倒。”她腰间的工具包里,创可贴、针线包、老花镜一应俱全,“上周帮北京来的游客缝好登山包,他硬要塞给我两个苹果”。这种细微处的用心,正是景区推行“海南呀诺达管理模式”的生动实践。
龙潭大峡谷景区位于洛阳市新安县石井镇,地处王屋山—黛眉山世界地质公园核心区,峡谷全长约12公里,经过亿万年的水流侵蚀和风化作用,形成了独特的红岩绝壁和嶂石岩地貌。2006年8月,龙潭大峡谷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评审专家的验收,2013年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李建仓介绍,洛阳万山湖旅游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12月,公司为洛阳龙潭大峡谷景区运营公司,起初为民企经营,由于债务负担过大无力偿还,2017年7月,河南省新安县人民法院裁定洛阳万山湖旅游有限公司破产重整,进入破产重整程序。2022年6月,洛阳万山湖旅游有限公司完成破产重整,洛阳文化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子公司新安文化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持股83.4%,成为实际控股股东。
“当时面临着夯实团队根基、提升服务、创新考核机制、构建标准化体系等工作。只有把这些理顺了,才能让景区在短时间内获得新生,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李建仓说,“通过建立标准化服务体系,引入海南呀诺达景区‘晨会七步法’,创新‘服务积分制’‘三位一体考核机制’等管理创新,将服务标准细化到岗前宣誓、技能演练等环节,使‘游客至上’的服务理念深植每个工作细节。”
在景区员工休息室,导游陈娜娜展示着自己的“服务积分卡”:因连续3个月获得游客书面表扬,她兑换了洛阳周边景区的带薪研学游。“过去,我们讲解只要把景观讲明白、讲生动就可以,现在要学急救、摄影甚至地质学。”她指着手机里的景区知识库说,“上周给小学生讲完‘岩石的年轮’,孩子们开心地把采集的砂岩样本当宝贝收藏。”
惠民立本 真诚无价
65岁的龙潭沟村村民陈桂枝,带着小孙子在售票处熟练操作景区的自助售票机。自从“新安人免费游”措施实施后,她成了景区的“编外导览员”,“城里游客爱问我山野菜怎么认,上个月还带广东客人去家里尝了槐花蒸饭。”
5月1日,龙潭大峡谷景区发布的门票优惠公告称,游客自购买门票之日起一年内可以多次免费入园。5月2日,景区发布限流公告称,因景区已达最大承载量,不再售卖该日门票。李建仓介绍,“一张门票用一年”活动,赢得河南及周边省市民众广泛好评。
“龙潭大峡谷景区不是最近才出名的,一直以来在我们河南省内就有名气,是避暑胜地,赏景、旅拍、遛娃、玩水的好地方。”郑州市民魏紫君说,景区有落差达30多米的天然瀑布飞龙瀑,水雾弥漫时可以看到彩虹,上午光线柔和易出片。另外还有最窄处不到1米的狭长裂谷,长约100米,穿行时需侧身而过,两侧是红色岩壁,令人叫绝。
不过,在魏紫君看来,“龙潭大峡谷景区最近如此出圈,更多还是因为其性价比,去景区游玩都不用背吃的东西。”在景区小摊点的价格公示牌上,黄瓜2.5元、冰棍1元、矿泉水最低1元。景区相关负责人说:“在我们景区,这个价格很常见。网上说的‘良心价’,景区已经坚守8年没有涨,更重要的是,景区内的餐饮住宿价格较同类景区低,与乡镇商店标价始终保持一致。”“对,烤肠是5元两根。”魏紫君补充道。
“景区不仅给了最优惠的摊位费,还请设计师教我们做文创包装。”在景区的“助农超市”,石井镇的王建军以“会说话的核桃”礼盒为例介绍道,扫包装盒上的二维码还能听到地质成因讲解,“去年光核桃就卖了2万多元,比外出打工强多了”。
景美民富 主客共享
数据见证蝶变。李建仓说:“游客接待量从破产重整前的年接待量不足30万人次,到2024年突破百万,达102.89万人次,今年仅前4个月已接待43.94万人次。五一假期的单日最高接待量达2.3万人次,整个五一假期接待游客9.6万人次,创历史新高。”另外,旅游收入也实现翻番。景区旅游年收入从破产重整前不足2000万元,增至2024年的9774.55万元,带动景区周边餐饮、住宿等综合收入超2亿元。
在峡谷深处的“乡村振兴市集”,龙潭沟村村民李媛媛的剪纸摊位前围满游客。“剪只白鹭5元,加上装裱的丹霞相框能卖20元。”她腼腆地展示手机里的转账记录,“五一假期赚了3800元。”
在一些游客看来,龙潭大峡谷景区的市场营销做得不错,有“网红体质”。据了解,景区深挖黄河文化和地质文化,打造了“时空走廊”沉浸式地质博物馆,通过沙盘展示、魔幻投影等互动方式再现12亿年地质演变。另外,景区举办的“汉服映丹霞”文化节,将古琴演奏、非遗剪纸等引入峡谷,让传统文化在山水间焕发新生。2024年,仅“汉服映丹霞”文化节相关活动的网络曝光量就超2.3亿次。
旅游发展也惠及附近乡村。“俺村里基本没有闲人。”龙潭沟村一位村民告诉记者,景区设立了乡村振兴集市,为周边农户提供免费摊位,带动了黛眉山核桃、黄河鲤鱼等特产销售。
退役军人李纯利的故事尤为典型,他自己在景区工作,又将自家老宅改造成“军旅主题民宿”,客房挂着行军壶、迷彩被,周末的“军事拓展”活动场场爆满。“去年带动3个战友的家庭就业,每家分红超4万元。”
景美民富、主客共享,才能实现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李建仓介绍,景区还实施了“生态修复计划”,采用“石笼护坡”“种子喷播”等生态工法修复崖壁3.2万平方米,建成仿生木栈道8公里;严格实行“日承载量2.5万人”限流措施;每年开展有针对性的“增殖放流”,维护生物多样性,水质常年保持Ⅰ类标准,成为白鹭、秋沙鸭等珍稀物种栖息地。
护林员马师傅随身携带的生态监测仪,可将崖壁植被数据实时传回指挥中心。他的巡山日志记录着景区生态之变:“2021年只观测到3窝白鹭,现在峡谷里已有27处巢穴。上个月巡山时,还发现了消失多年的豹猫脚印。”(曹 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