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5月19日电(吴起龙) 5月14日,由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国健康教育中心指导、新华网主办、RDPAC协办,中国社区卫生协会与北京朝阳医院共同支持的“健康素养 全民同行”——2025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基层动员会(北京站)在京召开。
现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疼痛医学科主任医师李君在以“慢性疼痛,需要逐级管理,药物治疗是基础”为主题发表演讲时表示,我国慢性疼痛患者已超3亿人,且发病率随年龄增长显著上升。疼痛科作为交叉学科在慢病疼痛管理中发挥关键作用,需通过规范化诊疗、精准用药及多技术联合手段,帮助患者摆脱长期疼痛困扰。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疼痛医学科主任医师李君
早期干预,警惕慢性疼痛向老幼“双向蔓延”
数据显示,我国慢性疼痛患者已超3亿人,且发病率随年龄增长显著上升,以骨关节炎、神经痛、癌痛为代表的慢病疼痛负担正持续加重。
“慢性疼痛与年龄呈正相关。人体关节如同‘机器零件’,使用年限增长会出现磨损退变。”李君分析说,60岁以上人群中,约70%存在不同程度慢性疼痛,这与关节退变、神经功能老化密切相关。
而除老龄化因素外,现代生活方式正推动疼痛年轻化——中小学生因久坐、低头看手机,颈椎问题发生率逐年升高。“曾有中学生因长期颈痛影响学习,经触发点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她补充说。
慢性疼痛的危害不仅限于生理层面。李君表示,长期疼痛可引发焦虑抑郁、睡眠障碍,形成“疼痛-情绪障碍”恶性循环。临床中,约50%的慢性疼痛患者存在心理问题,而情绪问题又会使疼痛感知增强3-5倍。
此外,不当用药还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曾有患者因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引发消化道出血,更有患者因长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导致肾功能衰竭,需同时接受疼痛与肾病治疗。”她特别强调,慢性疼痛的早期干预至关重要,避免发展为顽固性疼痛。
精准溯源,不是所有颈椎问题都要手术
“疼痛科是解决‘久治不愈’疼痛的关键科室。”李君介绍说,作为国内首批成立疼痛科的三甲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疼痛医学科肩负国家规范疼痛诊疗中心、癌痛规范化示范病房等多重使命,其学科定位兼具交叉性与综合性,涵盖骨科、神经内科、皮肤科等多领域疾病。例如,骨科常见的颈腰椎间盘突出、软组织损伤,神经内科的三叉神经痛、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以及肿瘤科的癌痛等。
她以临床案例举例:一位30多岁的颈椎疼痛患者被建议手术,后经疼痛科查体确诊为颈后部肌肉问题,通过两次肌肉治疗即缓解症状,避免了创伤性手术。
“许多患者辗转五六个科室后才找到疼痛科,反映出公众对学科认知的不足。”李君说,疼痛科的核心价值在于“精准溯源”。
她以腰痛为例,临床中仅约40%由腰椎间盘突出引起,其余可能源自肌肉、筋膜、小关节等软组织病变。曾有患者腰痛五年按腰肌筋膜炎治疗无效,最终发现是腰椎小关节骨质增生,通过射频热凝术治疗后未再复发。
李君认为,疼痛科医生需具备跨学科思维,如同“医学侦探”般通过查体、影像评估等锁定疼痛根源,而非依赖单一治疗手段。如今,凭借超声引导下微创治疗等特色技术,疼痛科已成为多学科协作的重要枢纽。
告别成瘾误区,规范诊疗科学管理不再忍痛
在慢性疼痛诊疗体系中,药物治疗是基础。李君以“金字塔模型”阐释阶梯式治疗理念:理疗、改变生活方式、康复锻炼等保守方法是基础。上述治疗无效时需采用药物治疗,针对轻度疼痛优先采用非甾体抗炎药;中重度疼痛则需使用阿片类药物。同时需考虑疼痛机制,精准选药——炎症性疼痛首选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神经病理性疼痛需使用抗惊厥类药物(如加巴喷丁),合并情绪障碍者可联用抗抑郁药。
对于阿片类药物的使用,她特别提醒道,现代长效阿片类药物成瘾率低于万分之三,规范使用时安全性优于长期滥用非甾体抗炎药。例如骨关节炎中重度疼痛的80岁患者,使用每周一次的贴剂,可有效止痛且无明显肝肾和消化道副作用。
对于药物控制不佳者,疼痛科可通过超微创技术干预。李君展示了多例临床案例:一位81岁膝骨关节炎患者因关节间隙消失出现重度疼痛,但拒绝接受膝关节置换手术,通过射频热凝术阻断疼痛神经,术后疼痛缓解80%;上肢带状疱疹患者因合并冠心病、房颤等多种疾病,无法耐受药物副作用,经超声引导下背根神经节射频治疗后,疼痛从8分降至1分。
她还特别提到了“触发点治疗”的创新性:“无需用药,仅通过细针刺激肌肉触发点,即可缓解因肌肉挛缩引发的颈肩痛、头痛。许多患者按摩理疗无效,最终通过触发点治疗获得改善。”
另外,癌痛管理也是疼痛科的重要战场。李君表示,90%以上的癌痛可通过规范化治疗控制,需遵循“三阶梯原则”:轻度疼痛使用非甾体抗炎药,中度疼痛使用弱阿片类药物,重度疼痛直接启用强阿片类药物。
“疼痛不是‘忍一忍就好’,而是需要科学管理的健康问题。”李君呼吁公众提升疼痛管理意识,出现持续3个月以上的疼痛、伴随神经症状或保守治疗无效时,应及时就诊疼痛科。“随着超微创技术的普及,多数慢性疼痛已无需‘开大刀’,早期规范治疗可最大限度保留功能、改善生活质量。”她补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