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曲是元代文学的代表形式之一,是继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之后,我国文苑里的又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元曲语言通俗优美、题材广泛、风格独特,反映了当时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
《关公五十三岁真像》(局部)【元】赵孟頫 绘
关大王独赴单刀会
第四折(新水令)(驻马听)
【元】关汉卿
〔双调·新水令〕大江东去浪千叠,
引着这数十人驾着这小舟一叶。
又不比九重龙凤阙,
可正是千丈虎狼穴。
大丈夫心烈,
我觑这单刀会似赛村社。
(云)好一派江景也呵!
〔驻马听〕水涌山叠,
年少周郎何处也?
不觉的灰飞烟灭,
可怜黄盖转伤嗟。
破曹的樯橹一时绝,
鏖兵的江水犹然热,
好教我情惨切!
(带云)这也不是江水,
(唱)二十年流不尽的英雄血!
撰稿:胡晨曦 诵读赏析:杨帆
【赏析】
本曲出自《关大王独赴单刀会》第四折,描写关羽单刀赴会途中的场景。
《关公五十三岁真像》(局部)【元】赵孟頫 绘
关汉卿,生卒年不详,号已斋叟,元代杂剧作家,与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他一生不屑于做官,生活在底层人民之间,是当时杂剧界的领袖人物。其代表作有《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等,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昂扬的战斗精神,深刻地再现了社会现实。他敢于以杂剧创作积极入世、为人民大声疾呼,形成主题深刻、结构严谨、形象活泼鲜明、语言泼辣质朴的杂剧特色。
这两支曲子出自《关大王独赴单刀会》第四折。此时已进行到全剧的最后一折,作者却依旧不着急描写关羽与鲁肃的正面冲突,反而仍写赴会途中的场景,延续了前文的有意延宕,欲急先缓、欲张先弛,积蓄文势。
“大江东去浪千叠”,化用苏轼的“大江东去”,由眼前实景写起,确然合于关羽赴会途中的叙事场景,又先声夺人,大笔勾勒出气势磅礴的壮美画卷。在如此广袤的空间中,关羽的“一叶”小舟、“数十人”与“不比九重龙凤阙”却“正是千丈虎狼穴”的前路形成强烈的对比。这种对比却只在读者心中,关羽展现出的是“觑这单刀会似赛村社”,更突出其气冲霄汉的英雄气概。
关羽不仅不以“千丈虎狼穴”为意,而且以诗人般的情怀去欣赏“水涌山叠”的江景,去追忆威武豪迈的战斗画面,去缅怀叱咤风云的英雄岁月。作者同样感慨“周郎何处”“灰飞烟灭”,却与常见的怀古诗不同,他关注的是“鏖兵的江水犹然热”。此时无论是“关大王”,还是执笔的关汉卿,写眼前实景、叹英雄岁月,寄托的都不是“英雄如梦”的情思,而是豪迈雄壮的满腔情切。
最终面前的是江水,情却不在江水,无尽江水引发的是无尽热血的情感感受。当关羽说出“这也不是江水”,酣畅地喊出“二十年流不尽的英雄血”的英雄心声时,江水的汹涌与热血的翻腾汇于一处,雄壮的山河江景与豪迈的英雄气概浑然一体,滔滔江水映照着关羽的赤胆忠心、坦荡无畏与百折不回,把人物性格的刻画交融在环境描写中,形成情景相生的独特艺术境界。
两支曲子中,关羽既视强敌如草芥,又回顾历史征程的惨烈悲凉。情景相生,有实叙,有幻觉;思绪万端,有嗟叹,有悲悯;胸怀宽广,有历史沧桑之感,有澄清宇内之志向。既慷慨,又低回,沉雄壮丽,体现了北曲激越雄壮的风格,更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英雄人物伟大业绩的向往,对英勇豪迈精神的礼赞。在那个黑暗的时代里,单刀赴会的何止关大王一人。关汉卿面对战乱与社稷巨变,目睹百姓颠沛流离,浓墨重彩写下深情讴歌,未尝不寄托着自己九死不悔的英雄精神。
撰稿:胡晨曦,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高中部语文教师,北京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诵读赏析:杨帆,北方昆曲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工武生。首届全国昆曲青年演员汇演获优秀表演奖;2013年获“文华导演奖”。2023年被推举成为新时代中国戏剧(生行)中青年英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