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27日,晴。
……备课中查阅了很多论文和参考材料,深感之前对鸦片战争的挖掘太浮于表面。很多细节想和学生们分享,但因课时限制未能补充更多。
2024年12月30日,多云。
今天和2班的孩子们一起举行了元旦联欢,班里漂亮的小姑娘们跳起热情的舞蹈,男生们则不愿放弃任何光明正大吃零食的机会……回到办公室,我惊喜地发现了满桌的香蕉、橘子、饼干、棒棒糖,谢谢学生们的爱心投喂!
……
上面这些文字,是王晨晗在她的《晨甸甸的支教日记》中记录的日常,一字一句讲述平凡却别样的支教生活,一点一滴记录着她与和田的相遇、相交、相知、相融。
怀揣支教梦想 向阳而生
王晨晗说,自己一直怀揣支教梦想,早在2023年9月正式加入首都师范大学第23届晨曦研究生支教团之前,她就曾随学院实践队在四川江安县支教。也是从那时开始,“做一次长期支教”的想法开始在她心底深深扎根。
如今的王晨晗,来到和田,成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墨玉县第二中学的一名八年级历史老师。她说,选择来到和田,是因为她渴望了解昆仑山下这片以玉为名的土地,了解这里滋养出的淳朴可爱的孩子们。
阵痛蜕变中 教学相长 学也无涯
作为历史专业“科班”出身的师范生,王晨晗对学科教学的构想十分清晰:历史不仅是存于刀笔之下的冰冷典籍,更是见于每个人身上的动人故事。她希望带孩子们尽可能多地掌握历史学核心素养,体悟历史书背后的深厚底蕴,从中感受中华民族饱经风霜而弥坚,屡遭挫折而愈勇,依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激发出的强大凝聚力、战斗力。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王晨晗很快经历了首次授课的失利:当她着力描述历史的细节、勾勒时代背景的时候,孩子们却一脸茫然。“没有谁是天生的老师”,她意识到自己要依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调整方法,一堂好课要以学生为主体,要将知识深入浅出地传授给他们,让他们易于吸收理解。
此后的授课中,她慢慢将课堂的主动权放还给学生,让他们在兴趣驱动下积极探索历史,在字里行间找寻中读懂历史。同时,在日常备课环节中,她在对照课标准备教案和PPT的同时,通过阅读文献论文进行知识点补充;在课后,依据听课老师的意见和学生的课后反馈,随时进行调整。
慢慢的,王晨晗的课堂上有了各种让人欣喜的变化,此前调皮的男生,现在会去主动思考,下课后,更有很多孩子会围上来,跟她讨论历史细节。昭昭前事,惕惕后人,看到这群孩子的表现,她感受到了作为历史教师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支教过程中,王晨晗和孩子们一起完成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堂公开课。虽然这堂课并没有达到她预想中的效果,老师们也在评课过程中点出了她存在的一些问题,但所有老师都认为,现在的她更懂得放慢脚步、倾听回答,在课堂上更能深入浅出、游刃有余。她觉得,“这就是教学相长的最好体现”。
2024年11月28日,在新疆于田县,环绕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全长3046公里的绿色阻沙防护带实现全面锁边“合龙”。数十万人40余载不屈不挠搏斗沙海,终在大漠边缘筑起一道绿色长城。
王晨晗期待着,在不久的将来,胡杨将挺拔林立、新绿会遍布沙海;她也坚信,和田的“沙漠玫瑰”终会迎风破土、傲然盛放;未来会有更多青年学子,因为这些可爱的孩子们,奔赴山川湖海,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说出那句“同学们好”;她也坚信,若干年后,当自己重新翻开《晨甸甸的支教日记》,这一路收获的体悟依然将照映着自己的初心,永不褪色。